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納的意思、捐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納的解釋

捐資納粟換取官職、官銜。此制起于 秦 漢 ,稱納粟。 清 中葉後大盛,稱為捐納。朝廷視為正項收入,明訂價格行之,加劇吏治腐敗,成為一大弊政。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純皇初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歡悅,頌聲如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然開例三載,所入僅二百萬有餘,捐納知縣五百餘人。始則缺多易得,後見非數年不能選授,亦復觀望徘徊。”《清史稿·選舉志七》:“ 雍正 二年……帝曰:‘墾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難於銓選,降旨停止。年來捐納應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數年,必緻無捐納之人,而專用科目矣。應酌添捐納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許捐納,其通判、知州、知縣及州同、縣丞等,酌議準捐。’”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捐納則廢,年資則廢,科舉則廢,将論官者必於大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捐納”是中國古代通過捐資納粟換取官職或官銜的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形式,尤其在清代成為重要財政手段,但也帶來嚴重弊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捐納指民衆或官員通過向朝廷捐獻財物(如銀兩、糧食)來獲得官職、官銜或功名資格的制度。這一制度被統治者視為財政收入來源,但長期實施導緻吏治腐敗。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與早期發展
    • 秦漢時期:稱為“納粟”,最早見于秦始皇四年(前243年),因蝗災允許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漢代晁錯提出“入粟授官”,成為應急手段。
    • 清代鼎盛:捐納在清中葉後制度化,分為兩類:
      • 臨時捐納:應對救災、河工、軍需等突發事件;
      • 常例捐納:平民可捐貢生、監生資格,官員可捐升職資格。

三、運作方式與影響

  1. 明碼标價與範圍
    官職價格公開,如清代知縣需4600兩白銀,而年俸僅60兩。捐納範圍從虛銜到實職,甚至涵蓋科舉功名資格。

  2. 雙重作用

    • 財政功能:短期内緩解國庫壓力,例如清代将捐納列為正項收入;
    • 社會危害:官員為收回成本大肆貪污,導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現象,加劇社會矛盾。

四、評價

盡管捐納是統治者“不得已而為之”的財政手段,但長期實施破壞了選官公平性,成為吏治腐敗的重要推手。清代學者昭槤、陳康祺等均批評其弊政性質。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具體朝代的捐納價格,可參考、4、6的詳細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捐納

捐納是一個常用的詞彙,表示個人或團體将財物或精力無償地給予需要幫助的人或機構。捐納可以是錢財、物品或服務。這種行為體現了慈善、愛心和社會責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捐字由手巾部和千字旁組成。手巾部表示手的動作,千字旁表示很多,将蓤表示出來,表示用手拿出很多東西來幫助别人。

來源

捐的本義是古代的節日祭祀中,帝王和百官向神祗獻祭貢品。後來引申為将財物施舍于人。納的意思是接受、收入。捐納合起來就是将東西施舍給予他人的意思。

繁體

捐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捐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捐納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捐可能會寫作「捐助」,納可能會寫作「納」。

例句

1. 這個富有的商人捐納了一大筆款項來支持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2. 在這次地震中,許多人紛紛捐納食物、水和藥品來幫助受災群衆。

組詞

1. 捐款:指捐贈金錢。

2. 捐血:指将自己的血液無償捐獻給需要的人。

3. 捐贈:指向需求者提供物質幫助。

近義詞

捐助、施舍、奉獻、赈濟

反義詞

索取、劫掠、剝削、搜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