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貫的意思、脫貫的詳細解釋
脫貫的解釋
付錢。古時用方孔錢,皆以繩貫,故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女将覓父, 劉 止之曰:‘無須,但言其價,我不靳直耳。’女如言,故昂之, 劉 不忍争,脫貫徑去。”
詞語分解
- 脫的解釋 脫 ō 離開,落掉:脫産。脫發(?)。脫節。脫離。脫落。脫貧(擺脫貧困)。脫稿(完成著作)。脫手。擺脫。掙脫。臨陣逃脫。 遺漏:脫漏。脫誤。脫文(因抄刊古書而誤脫的字。亦稱“奪文”)。 取下,除去:脫
- 貫的解釋 貫 (貫) à 古代穿錢的繩索(把方孔錢穿在繩子上,每一千個為一貫):“貫朽而不可校”。腰纏萬貫。 穿,通,連:貫穿。貫串。貫通(a.連接,溝通;b.對學術等全部透徹地了解)。連貫。貫注。貫徹。貫珠(
專業解析
"脫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古籍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脫"指脫離、逃脫;"貫"在此處有兩解:
- 籍貫、鄉貫:指戶籍所在地。故"脫貫"字面意為脫離原籍貫、離開故鄉。
- 穿錢的繩索:引申為束縛、約束。故"脫貫"可比喻掙脫束縛、獲得自由。
二、古籍出處與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罕用:
- 指脫離戶籍/流亡:
- 《後漢書·郭伋傳》:"伋因言選補衆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帝納之。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後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所過問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設幾杖之禮,朝夕與參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複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别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是時朝廷多舉伋可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盧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且試之,征拜颍川太守。永平四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聽任奸吏,策免,削爵士。後特征為河南尹。時趙、魏舊賊雖降,猶懷反側,伋到郡,招懷山澤亡命,皆詣伋降。伋因言:'昔衛青不斬蘇建,今奈何殺降?'帝從之。其後脫貫之盜,悉歸伋。" (此處"脫貫之盜"指脫離戶籍、流亡為盜的人)。
- 《宋書·武帝紀中》:"此州積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蕪,杼軸空匮,加以舊章乖昧,事役頻苦,童耄奪養,老稚服戎,空戶從役,或越绋應召,每永懷民瘼,宵旰忘倦,而亟患未弭,刑罰尚繁,興言念此,每深矜愍。主者詳為條格,速施行。又近北脫貫之民,多寄寓此境。" (此處"脫貫之民"指從北方脫離原籍流亡到此地的百姓)。
三、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脫貫"作為固定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其含義被"離鄉"、"流亡"、"脫籍"、"掙脫束縛"等更常用的詞語所取代。今人閱讀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古義。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權威工具書,收錄古漢語詞彙及書證)
- 《辭源》 (側重探求古漢語詞義來源及演變)
- 《後漢書》 (南朝宋·範晔撰,二十四史之一)
- 《宋書》 (南朝梁·沈約撰,二十四史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脫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來源分析:
1.主流含義:付錢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脫貫”指古時用繩串方孔錢(銅錢)支付的行為。因錢币需用繩子貫穿成串,故“脫貫”引申為付錢的動作。例如《聊齋志異·阿繡》中“脫貫徑去”即描述付錢後離開的情景。
2.其他解釋:擺脫束縛
部分中等權威性來源()提到“脫貫”可比喻解除束縛或障礙,由“脫”(解除)和“貫”(貫穿)組合而來。但此釋義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使用建議:
- 優先采用“付錢”義項,尤其在古文或曆史語境中。
- 若遇到“擺脫束縛”的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及可靠典籍進一步驗證。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聊齋志異》原文(參考)或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半嶺本影碧碗碧雲稱貓城鄉差别貙獌出其不意得勝褂疊句妒口忿火中燒幹戈鬼鬼啾啾歸運黑名冊澒濛紅日環峙彙禀惠顧穢蕪櫼枊徼福款悉藍皮了不長進獵戶理債羅搜馬骝敉邦民愛謀命囊沙撲掩強鸷倩俏千秋節輕涼輕軟瓊都壤策仁者能仁上勤下順升煉實見食錢士紳收因種果蜀道易書觀私憂湯勺歎咨天紀題目正名彤珠圖章五角六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