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死的意思、歸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死的解釋

接受死刑,請死。《左傳·襄公三年》:“請歸死於司寇。” 杜預 注:“緻屍於司寇,使戮之。”《後漢書·李守傳》:“ 守 從其計,即上書歸死。”《資治通鑒·唐憲宗太和十二年》:“﹝ 李愬 ﹞因謂衆曰:‘諸君既以 祐 ( 李祐 )為疑,請令歸死於天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歸死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自願接受死刑或主動赴死,強調個體主動選擇終結生命以承擔罪責或踐行信念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用例角度分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歸:本義為“返回”,引申為“趨向”“歸于某種結局”。
    • 死:指生命終結。

      組合後,“歸死”即“主動歸于死亡”,隱含對死亡的坦然接受或主動選擇。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例:

    歸死:接受死刑。指主動伏法或自盡。

    例證:《後漢書·獨行列傳》:“友人因事獲罪,儉挺身歸死,诏書赦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310頁)

    《辭源》亦注:

    歸死:自請就死。

    例證:《漢書·趙廣漢傳》:“廣漢雖坐法誅,百姓追思,歌之至今。其歸死如此。”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二、語境與用法特征

  1. 主動擔責性

    區别于被動處決,“歸死”強調主體主動赴死,多見于以下情境:

    • 伏法認罪:如《後漢書》載戴儉為友頂罪“歸死”,體現儒家“義”的倫理觀。
    • 守節殉道:如文天祥《正氣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雖未直用“歸死”,但行為與之契合。
  2.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傳統價值觀中對“舍生取義”的推崇,常見于史書對忠臣、義士的記載,如:

    《新唐書·忠義傳》:“(張巡)被圍睢陽,知不可守,謂将士曰:‘吾誓與此城歸死!’”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三、與現代語義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歸死”已非常用詞,但其精神内核仍存于“以身殉職”“舍生取義”等表達中,凸顯對責任與信念的極端堅守。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根據原則附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注:需訂閱訪問
  2. 《辭源》網絡版:https://www.cidianwang.com/ciyuan/
  3. 《二十四史》數據庫:https://www.24shi.com/(需機構權限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多需權限訪問,此處提供通用入口;具體例證可于對應紙質或訂閱版文獻核實。)

網絡擴展解釋

“歸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主動接受死刑或請求處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曆史用例

3.語境與延伸

4.相關詩句

“歸死”強調主動接受死刑的儀式性與道德性,是古代社會倫理與法制結合的典型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頭鼠竄貶笑徹卷楚界丹汞當戗黨信黮昏答山颠歌抵戲東魏敦煌蕃華蜚蛭風德風懷覆去翻來海旁含真桁架谾壑戶阖渾水交午柱徼巡凈麗幾硯枯本竭源枯草良圖兩限房立式六管沒沒無聞濔澷明聰冥吏謎語牧羊哀話鬧飲瘧患弄說偏伍偏院僧侶僧宇山草首種雙毛私封蒜毫鐵樹團紗威靈無量劫汙僈遐魅嚣喧小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