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寤的意思、讽寤的详细解释
讽寤的解释
讽喻而使之醒悟。《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
词语分解
- 讽的解释 讽 (諷) ě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讽诵(抑扬顿挫地诵读)。讽咏。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讽刺。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讽一劝百
- 寤的解释 寤 ù 睡醒:“七日而寤”。寤寐以求。 古同“悟”,理解,明白。 古同“牾”,逆。 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讽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讽喻的方式使人醒悟。具体解析如下:
-
词义解析
- 讽:指用含蓄的话语进行劝告或暗示,如“讥讽”“讽谏”。
- 寤:通“悟”,意为醒悟、觉醒,引申为通过启发使人明白道理。
组合后,“讽寤”即通过委婉的劝喻方式使人觉悟。
-
出处与例证
该词可见于《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文中记载,李林甫为警示安禄山,安排他与王鉷同行。当安禄山目睹王鉷对李林甫的谦卑姿态后,内心震动,行为举止随之收敛。此例生动体现了“讽寤”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间接示范或暗示促使对方自省。
-
延伸理解
该词多用于古代政治或人际交往中,强调以非直接的方式达成劝诫目的,与现代“旁敲侧击”“以事喻理”等表达有相似之处。
提示:由于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语境中极少使用,研究时可结合具体历史文献分析其语境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讽寤》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个事物或人进行尖锐挖苦、嘲笑或嘲讽的行为。以下是关于《讽寤》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简要解释:
拆分部首和笔画:《讽寤》由讠和宀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9。
来源:《讽寤》最早出现于《墨子·尽忠》一篇中,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讽刺的行为。
繁体:《讽寤》的繁体字为《諷寤》。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存在一些变体或异体字。关于《讽寤》的古代写法,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例句:他用尖刻的讽寤话语来调侃那个自以为是的政治家。
组词:讽寤之言、讽寤态度、讽寤才华
近义词:讽刺、嘲笑、嘲讽
反义词:称赞、褒扬、颂扬
希望上述信息对您有所帮助!需要了解更多汉字相关的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悲怖备数搏桑恻切出芽躭带燔黍擘豚飞蓬乘风峯牛丰懿坟土改良主义干么挂幌子桧柏好强谾谾皇恐滩麾旆蹇产荐告洊膺九节笻絶羣拔类拘墟之见夸谭亏紊髡笞拉呱凌劫露红罗汉牀陆疏买功忙怯怯内径判子千夫指切换清吹罄山采木秋刑啓右仍几日种三寸管蛇衔膏水运绦儿枢剧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死脑筋苏打饼干损彻桃莱难悟踢弄五气无所不备像生儿闲歇泉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