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寤的意思、讽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寤的解释

讽喻而使之醒悟。《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寤”是由“讽”与“寤”组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讽谏使人醒悟”相关。以下从结构、语义、用法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结构分析 “讽”本义为以婉转方式劝谏,《说文解字》释作“诵也”,后引申出暗示、劝告之意;“寤”原指睡醒,《诗经》中已见“寤言不寐”用例(《邶风·终风》),后扩展为觉悟、理解之意。二字结合构成并列式复合词,强调通过隐晦劝诫促人觉醒的完整行为过程。

二、语义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谴告》:“王者心见非于天,口出善言以讽寤时君。”此处的“讽寤”特指臣子借天象异变劝诫君主,带有天人感应色彩。唐代李贤注《后汉书》时,在《崔骃传》中引“常称疾不豫政事,欲令主上讽寤”,语义已泛化为通过暗示达成规劝目的的行为方式。

三、典籍应用特征

  1. 主体多属臣僚士大夫群体
  2. 对象集中于君主或当权者
  3. 常见于史书谏诤类记载
  4. 常与“规谏”“箴戒”等词并现

按《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册第897页记载,该词属于古代政治劝谏术语,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建议查阅《故训汇纂》《辞源》等专业工具书获取更详尽的古籍用例及训释。

网络扩展解释

“讽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讽喻的方式使人醒悟。具体解析如下:

  1. 词义解析

    • 讽:指用含蓄的话语进行劝告或暗示,如“讥讽”“讽谏”。
    • 寤:通“悟”,意为醒悟、觉醒,引申为通过启发使人明白道理。
      组合后,“讽寤”即通过委婉的劝喻方式使人觉悟。
  2. 出处与例证
    该词可见于《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文中记载,李林甫为警示安禄山,安排他与王鉷同行。当安禄山目睹王鉷对李林甫的谦卑姿态后,内心震动,行为举止随之收敛。此例生动体现了“讽寤”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间接示范或暗示促使对方自省。

  3. 延伸理解
    该词多用于古代政治或人际交往中,强调以非直接的方式达成劝诫目的,与现代“旁敲侧击”“以事喻理”等表达有相似之处。

提示:由于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语境中极少使用,研究时可结合具体历史文献分析其语境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岸限廒商白报纸拔絜巴拮报寃八阵法贬忽伯首布划不露神色産量褫散迟疑顾望藂杂大觿點唇低湿东布断篷遏音繁华子改梁换柱光子归寂郭郎横举何所不有华不再扬怀诱儌幸可擦廊腰零乱龙廷绵羊秣马幕寮旁逸横出赔礼敲牛宰马琼姿秋坻热点冗官茹古涵今畬民生体识变从宜诗公十人九慕笋干搨翅踏罡礼斗题芽痛处退关歪憋外材香火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