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人詩文中的詞、詞組或短語等成分倒置的句式。 杜甫 《望嶽》詩“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清 仇兆鳌 注:“ 杜 句有上因、下因之法:盪胸由於曾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倒句例》:“詩人之詞必用韻,故倒句尤多。《桑柔篇》:‘大風有隧,有空大谷。’言大風則有隧矣,大谷則有空矣。今作‘有空大谷’,乃倒句也……《史記·樂毅傳》:‘ 薊丘 之植,植於 汶 篁。’索隱曰:‘ 薊丘 , 燕 所都之地也。言 燕 之 薊丘 所植,皆植 齊王 汶上 之竹也。’按:此亦倒句;若順言之,當雲‘ 汶 篁之植,植於 薊丘 ’耳。” 清 俞樾 《上下文同字異義例》:“‘已茲酒,惟天降命,’此二句乃倒句,猶言‘惟天降命止此酒’。”
倒句(或稱倒裝句)是漢語語法中的一種特殊句式,指故意颠倒句子常規語序以達到特定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成分位置的非常規調整,實現強調、韻律協調或情感強化等目的。以下是具體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倒裝指“為了修辭需要,故意颠倒詞句的通常順序”。其語法特點包括:
謂語前置以突出動作狀态,如:“多麼美麗啊,這片花海!”(常規語序:這片花海多麼美麗啊!)
強調賓語内容,如:“這本書,我讀完了。”(常規語序:我讀完了這本書。)
修飾成分後移以補充說明,如:“他走進來,滿頭大汗。”(常規語序:滿頭大汗的他走進來。)
倒句的修辭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前置成分獲得焦點突顯,如:“終于成功了,我們的實驗!”(強調結果)
調整語序使句式節奏和諧,常見于詩歌,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再别康橋》)
倒裝可傳遞強烈情緒,如:“太精彩了,這場演出!”(表達贊歎)
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倒裝是漢語靈活性的體現,通過語序變化實現語用功能。”
《高等學校現代漢語教材》(黃伯榮、廖序東主編)将倒裝句列為“變式句”類型,明确其合法性及使用限制。
參考文獻來源:
“倒句”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句式,指通過颠倒句子成分的正常順序來達到特定表達效果的修辭方式,常見于古詩文及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倒句指将句子中的詞、詞組或短語順序颠倒,形成與常規語序相反的句式。這種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尤為常見,主要服務于押韻需求或增強語言表現力。
兩者都涉及語序調整,但存在細微差别:
原文倒句 | 正常語序 | 出處 |
---|---|---|
有空大谷 | 大谷有空 | 《詩經》 |
盪胸生曾雲 | 曾雲生盪胸 | 杜甫《望嶽》 |
植於汶篁 | 汶篁之植 | 《史記》 |
這種修辭手法在《古書疑義舉例》等文獻中有系統論述,體現了漢語表達的靈活性。如需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提供的詳細注釋。
抱柱對兒徧地辨釣鞭鞘兵官并排不宿長十八承德市承攬純雅次卿粗粝丹家得一元寶段聯兌坊對分對外間接投資訛漏發場光大飯錢匪薄高腳牌共存共榮官吏鬼裡鬼渾渾沈沈将作少府奸市禁肉九觔黃掠視凜承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滿業扭頭,扭頭兒破兇峭幽七宮青霄瓊林苑儒道弱室勝引蓍策時異勢殊説一不二四縣台弼通常退賠委延問遣五鬼鬧判享儀鄉約長仙豔小粉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