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灼龜甲蔔吉兇。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若燭照數計而龜蔔也。” 宋 陸遊 《朝議大夫張公墓志銘》:“臨事前見逆決,若燭照龜蔔,無秋毫疑滞。” 明 王祎 《原谏》:“而家國之敗亡,輒不旋踵,殆如燭照而龜蔔,不亦深可戒哉!”
龜蔔是中國古代一種通過灼燒龜甲或獸骨進行占卜的方法,主要用于預測吉兇。以下是詳細解釋:
龜蔔的核心是灼燒龜甲(多用腹甲)或獸骨(如牛肩胛骨),通過觀察裂紋(兆象)的形狀、走向來推斷未來之事。裂紋分為“頭”“身”“足”等部分,不同形态對應不同占卜結果。因龜甲受熱時發出“卟卟”聲,故稱“龜蔔”。
龜蔔作為早期占卜術,為後世《周易》等術數體系奠定基礎,成語“燭照龜蔔”即形容預測精準(出自韓愈《送石處士序》)。
龜蔔是中華早期文明中溝通人神、決策大事的重要方式,兼具神秘色彩與實用功能,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探索。
龜蔔(guī bǔ)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的漢字詞語,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龜蔔由兩個部首組成:龜部和蔔部。龜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龜相關的含義;蔔部則是一個常見的部首,用于表示與蔔筮、預測相關的含義。
按照常用簡化字的書寫規範,《龜蔔》共有11個筆畫。
《龜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象形演變過程。龜形的象形字最早代表了龜的形狀,而蔔則原本是一種用于預測的古代象形符號,後來逐漸演化為表示蔔筮、預測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龜蔔》被寫作「龜蔔」,繁體字中的「龜」保留了更接近古代龜形的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龜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古時候「龜」的龜形字形稍微有點不同,而「蔔」的書寫形式相對保持一緻。
1. 他研究蔔筮和龜蔔的技術,以預測未來的命運。
2. 這本書介紹了古代龜蔔的曆史和應用。
與「龜蔔」相關的組詞有:
- 龜形:形容某物外形或輪廓有如龜。
- 蔔筮:指用蔔杯或龜甲等蔔筮方法進行預測和占卜。
與「龜蔔」含義相近的詞語有:
- 天蔔:指指示未來或預測命運的蔔筮方法。
- 筮卦:古代用龜甲或牛骨等進行蔔筮,推斷吉兇的方法。
沒有明顯的與「龜蔔」相反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