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節的意思、給節的詳細解釋
給節的解釋
賜予符節。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追贈太宰侍中録尚書如故,給節羽葆鼓吹,班劍為六十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如故,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六十人。”
詞語分解
- 給的解釋 給 (給) ě 交付,送與:給以。給予。送給。獻給。 把動作或态度加到對方:給他一頓批評。 替,為:給大家幫忙。 被,表示遭受:房子給火燒掉了。 把,将:請你隨手給門送上。 給 (給) ǐ 供應:供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專業解析
“給節”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分解和曆史制度兩個層面理解:
一、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給” (jǐ):
- 主要含義為供應、供給(如:補給、自給自足)。
- 引申義有授予、賜予(如:給予、給假)。
- 在“給節”一詞中,“給”取的是授予、賜予之意。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節” (jié):
- 本義指竹節,引申為事物的分段或連接處(如:關節、章節)。
- 重要引申義為符節,古代用作憑證的信物,由朝廷頒發,代表使命、權力或身份(如:持節、符節)。來源:《說文解字》(許慎)、《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也指時節、節日(如:節氣、春節),或操守、準則(如:氣節、節操)。
- 在“給節”一詞中,“節”特指符節這一信物。
-
“給節”合義:
- 因此,“給節”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就是授予符節。這通常指朝廷或君主将代表權力、身份或使命的憑證(符節)賜予臣下或使臣。來源: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釋義。
二、 曆史制度中的具體應用
“給節”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漢唐時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制度:
-
漢代“假節”、“持節”、“使持節”:
- 漢代皇帝授予臣下(通常是重要的使者、将領或地方長官)不同等級的符節,代表不同的權力和使命。
- “假節”:戰時有權斬殺違反軍令者。
- “持節”:平時有權斬殺無官職者,戰時權限同“假節”。
- “使持節”:權力最大,可殺二千石(相當于郡守)以下官員。
- 授予這些不同等級符節的行為,即可稱為“給節”。 來源:《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
-
唐代“節度使”制度:
- 唐代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立“節度使”,是統轄數州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
- 皇帝任命某人擔任節度使時,會授予其旌節(一種高級符節,包括門旗、龍虎旗、節杖等)。這個授予旌節的過程和儀式,就是典型的“給節”。
- “旌節”是節度使身份和權力的核心象征,故其官職得名“節度使”。來源:《新唐書·百官志》、《資治通鑒》相關記載。
三、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給節”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
- 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中: 指代古代皇帝授予符節(特别是旌節)的行為或制度。
- 特定研究領域: 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官制史研究中,作為描述相關制度的術語。
“給節”的核心含義是授予符節,特指古代朝廷或君主将代表權力、身份或使命的憑證(符節)賜予臣下。它在漢唐等朝代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尤其在唐代節度使制度中,“給節”(授予旌節)是任命儀式和權力象征的關鍵環節。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語境或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給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給節”指賜予符節,屬于古代政治禮儀中的一種行為。符節是古代朝廷授予官員的憑證,象征權力或使命。
二、字義分解
- 給(gěi):此處意為“賜予、授予”,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上級對下級的賞賜。
- 節(jié):指“符節”,即古代官員出使、任職時持有的竹制或金屬制信物,代表身份和權力。
三、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南朝文獻,例如:
-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提到“給節羽葆鼓吹”,指追贈官職時授予符節及儀仗。
-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中也有類似用法,強調對逝者的追封與榮譽授予。
四、現代應用
“給節”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籍注釋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符節”的形制或相關制度,可參考古代典章制度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慘八哥拔幟樹幟慘慘幽幽馳情叢菅打補靪大薊荻洪兜嘴煩舛高速鋼革車乖牾貫顊國務诃達羅支國何論鍧鍧黃旛麾戈肩摩毂擊踐言尖言尖語潔滑積古機伶競渡稽停恐逼誇辯壸闱辣乎乎狼虎谷類攢絡驿不絶履坦篇聯前方青山館騎術毬杖踢弄全渾散剽上圓受厘說談四百州蒐畋蒜台瑣旅替戾岡通參通識推船秃穎萬死不辭溫淳文旦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