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節的意思、給節的詳細解釋
給節的解釋
賜予符節。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追贈太宰侍中録尚書如故,給節羽葆鼓吹,班劍為六十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如故,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六十人。”
詞語分解
- 給的解釋 給 (給) ě 交付,送與:給以。給予。送給。獻給。 把動作或态度加到對方:給他一頓批評。 替,為:給大家幫忙。 被,表示遭受:房子給火燒掉了。 把,将:請你隨手給門送上。 給 (給) ǐ 供應:供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給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給節”指賜予符節,屬于古代政治禮儀中的一種行為。符節是古代朝廷授予官員的憑證,象征權力或使命。
二、字義分解
- 給(gěi):此處意為“賜予、授予”,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上級對下級的賞賜。
- 節(jié):指“符節”,即古代官員出使、任職時持有的竹制或金屬制信物,代表身份和權力。
三、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南朝文獻,例如:
-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提到“給節羽葆鼓吹”,指追贈官職時授予符節及儀仗。
-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中也有類似用法,強調對逝者的追封與榮譽授予。
四、現代應用
“給節”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籍注釋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符節”的形制或相關制度,可參考古代典章制度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給節(gěi jié)是一個常用詞彙,下面為你詳細介紹:
部首和筆畫:
給字的部首是纟(mì),共有7畫。
來源:
給字最早記錄于《說文解字》。這個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奉獻、獻出等義。隨着時間的推移,給字也擴展出了其他含義,如給予、贈送等。
繁體:
給字的繁體形式是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給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纟寫成網,下面加上一絲,表示奉獻。另一種寫法是将纟寫成納字旁,下面再加上一絲。
例句:
1. 請給我一杯水。
2. 我給你一本書。
組詞:
給節(gěi jié):指在特定節日或場合,互相贈送禮物或感恩的行為。
給予(gěi yǔ):指主動将物品、權力等交給他人。
給出(gěi chū):指提供、呈現某種信息、答案或觀點等。
近義詞:
贈予(zèng yǔ)、施舍(shī shě)
反義詞:
索取(suǒ qǔ)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