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祿 祝融 的并稱。兩者均為傳說中的火神名,後因以代稱火災。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鹹豐 庚申,西事孔棘, 津門 被兵,靈囿曲臺付之回祝。”參見“ 回祿 ”、“ 祝融 ”。
“回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詞源與構成
“回祝”是“回祿”與“祝融”的并稱,兩者均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火神名。其中:
引申含義
因二者均與火相關,古人常以“回祝”合稱代指火災。例如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中“靈囿曲臺付之回祝”,即描述建築毀于火災。
文學用例
在當代網絡語境中,“回祝”偶爾被用作“回複祝福”的簡寫,例如:“你回,或者不回,祝福就在那裡”(例句)。但這種用法屬于非傳統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回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回答他人的祝福或禮物,表示感謝和回報。
《回祝》的部首是「回」,筆畫總數為14畫。
《回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具體來說是漢朝時期的禮制。當時,人們在接受他人的祝福或禮物後,常常會以禮相回,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回祝》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回祝」,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回祝》一詞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隨着時代的變遷,字形有所演變。以清朝康熙字典為例,該詞的寫法為「邽艸」,其中「邽」意為回報,「艸」意為祝福。
1. 收到朋友送的生日禮物後,我立即回祝了他的生日快樂。
2. 在我們節日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回祝都是一種傳統禮儀。
- 祝福
- 回報
- 感激
- 回禮
- 回報
- 鴻運
- 不理睬
- 忽視
- 不回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