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俯首。表示降服。《南齊書·周山圖傳》:“ 山圖 設伏兵於水側,擊斬 鳳 首,衆百餘人束首降。”《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與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許國。”
“束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古籍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本義為捆綁、約束,引申為限制、控制。
《說文解字》:“束,縛也。從囗、木。”
本義為頭部,引申為開端、首要或思想主導。
《說文解字》:“首,頭也。”
束首指通過外在約束(如法律、禮教)或内在自律,對思想、行為進行控制,使其符合規範。
權威解釋: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為:“約束頭顱。比喻控制思想或行為。”
例如:
- 《後漢書·蔡邕傳》:“束首就羁,蹀足而受鞭笞。” (形容人受外力強制約束)
- 宋代理學強調“束首斂心”,指通過修身克制私欲。
多指受外部力量(如刑罰、制度)的強制管控。
例:古代刑罰中的“束首”指罪犯戴枷受制。
強調自我修養中對心性的收斂。
例:儒家提倡“束首正心”,以禮義規範言行。
“黨人束首,亡命遁逃。” (描述黨人受政治壓迫被迫逃亡)
“學者須是束首歸心,方見天理。” (強調治學需收斂雜念,專注本心)
該詞雖罕用于口語,但“束身自修”“束心”等衍生詞仍存于書面語,體現自我約束的倫理觀念。
來源說明:
“束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束首”指“低頭、俯首”,常引申為屈服或降服。例如《南齊書》中“衆百餘人束首降”指士兵投降,而《資治通鑒》中“束首就擒”則強調被迫屈服的困境。
語境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原文内容。
兵拏禍結不瞅人不可勝紀蒼猝漕運司插架逞驕穿劄刺涅粗淺簇射盜環登造颠掉電木滴滴涕丢下耙兒弄掃帚飛陛廢逐豐肌高溫輵轄挂齒乖互光碌碌觀化聽風貴愛好畤侯獲悉鲛函挾揓經丘尋壑舉刺拘攣寬坐枯燥無味磷磷鑼齊鼓不齊旅況緑藻毛公鼎内應撲堆歧見齊味缛繡散民僧伽梨慎思鼠輩死君溯灘跳擲秃毫退直徒勞往返微芒蚊帱舷門稴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