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正心的意思、誠意正心的詳細解釋
誠意正心的解釋
誠:真心實意;正:糾正。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詞語分解
- 誠意的解釋 誠懇的心意;使其意念發于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沒有誠意詳細解釋.使心志真誠。語出《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唐 韓愈 《原道》:“然則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将以有為也。” 宋 張世南
- 正心的解釋 .謂使人心歸向于正。語出《禮記·大學》:“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漢 董仲舒 《士不遇賦》:“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吾聞
專業解析
“誠意正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修身理念,出自《禮記·大學》的“八條目”體系。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誠意”指“使心意真誠,不欺人亦不自欺”,“正心”指“端正心志,摒除偏執情緒”。二者合一強調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為:“誠意者,自修之首;正心者,應物之要”,認為這是實現道德修養的基礎環節。
該概念包含三層核心要義:
- 真實無妄的内心狀态:《大學》原典指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要求人們像厭惡腐臭般抵制虛僞,像喜愛美色般追求真誠(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大學》章句。
- 理性主導的思維模式:漢代鄭玄注疏強調“正心”需排除忿怒、恐懼等情緒幹擾,保持中正平認知狀态,這種闡釋被收錄于《十三經注疏》文獻系統。
- 知行合一的實踐要求: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誠意乃心之自正”,主張将道德認知轉化為自覺行動。
在當代語境中,該理念被引申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現代漢語應用詞典》将其定義為“以真誠态度端正思想觀念的行為準則”,廣泛應用于職業道德建設和人際關系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誠意正心”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以真誠的心意來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其中“誠”指真心實意,“正”指糾正、端正。
- 核心思想:強調内心真誠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隻有先做到意念純粹、不欺人欺己,才能實現心志的端正。
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屬于儒家“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關鍵環節。
- 思想延伸:唐代韓愈在《原道》中進一步闡釋“正心誠意者,将以有為也”,說明其與實際行動的關聯。
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
- 結構特征:屬于緊縮式成語,四字結構(簡拼CYZX)。
擴展理解
- “誠意”内涵:要求意念發自精誠,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是儒家修身的心理基礎。
- “正心”關聯:與“格物緻知”相承接,需先通過認知事物規律(格物緻知),才能實現意念真誠(誠意),最終達到心志端正(正心)。
注意事項
- 讀音提醒:“正”在此處讀作zhèng(糾正),而非zhēng(正月)。
- 近義概念:與“誠心正意”含義相近,均強調心意純粹的重要性。
如需深入了解儒家修身體系,可參考《禮記·大學》原文及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安石榴百事可樂便事盋盂采席柴片乘勢慈教寸土尺金大滑黨戚墊支冬假方興未艾分絲析縷拂性官莊嚎天動地禾三千诃逐歡噱渙诏互質降辔澆詭賈釁機畫矜涵絶緻跼脊鸾封垆坶祿蔭茅庵免去密燕怒芒派發叛國淺直青春子情管慶赉拳曲乳臭未乾設化聖覺首虜率泰素歎老嗟卑天拔銅鬥兒家活頭挑兔楮屯聚外形婉惬屋宇缃衣小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