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纻詞的意思、白纻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纻詞的解釋

樂府 吳 舞曲名。 唐 李白 《贈丹陽橫山周處士》詩:“時枉《白紵詞》,放歌 丹陽湖 。” 徐柯 《白紵詞》之三:“千觴萬酌君莫辭,聽吾前歌《白紵詞》。”參見“ 白紵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纻詞是中國古代樂府詩體的一種,起源于漢魏時期,因以白色纻麻織物為創作意象而得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白纻”本指未染色的精細麻布,質地輕盈潔白,常用于制作舞衣。六朝時期,吳地民間盛行《白纻舞》,歌詞内容多描繪舞者身着白纻衣的飄逸姿态,後逐漸形成固定文學體裁。

  2. 文學特征

    《樂府詩集》将其歸類于“舞曲歌辭”,句式以七言為主,語言清麗婉轉。如晉代陸機所作“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開篇,即展現宴飲場景中的歌舞表演特質。唐代李白《白纻辭三首》更以“揚眉轉袖若雪飛”等句強化了舞蹈動态與織物質感的關聯。

  3. 文化象征

    該體裁承載三重意象:一為物質層面,通過白纻衣體現古代紡織技藝;二為美學層面,借衣袂飄舉傳遞道家“清虛”思想;三為社會層面,反映六朝門閥士族的宴樂生活。宋代郭茂倩在《樂府解題》中特别指出其“狀歌舞之态”的核心功能。

  4. 流變考據

    從南朝鮑照“琴瑟未調心已悲”到元代楊維桢的竹枝體改編,白纻詞的抒情性逐漸增強。明代胡應麟《詩薮》評價其“雖绮麗猶存古意”,印證了該體裁在古典詩歌發展中的紐帶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白纻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白纻詞原指樂府吳地舞曲名,盛行于晉、南朝時期。其名稱來源于舞者身穿白色細麻布(白纻)制成的輕盈長袖舞衣,舞蹈形式包含獨舞與群舞。

二、引申含義

後演變為成語,形容言辭虛浮空洞、缺乏實質内容。其構成中,“白纻”象征輕飄無實質的布料,“辭”指語言表達,整體比喻話語華而不實。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詞彙

五、文化背景

白纻詞最初與南朝樂府文化密切相關,既反映當時歌舞藝術特色,也體現語言表達中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傾向。其語義演變過程體現了詞彙從具體藝術形式到抽象概念的文化投射。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國語辭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把背白懸懸苞藏禍心憊賴别庫比肩繼踵比倫布襪青鞋摧剝淬勉遞申頓肅二宮馮谖劍甫能高下在口管句觚壇黑缁缁婚親監閱吉駕禁棄進向誇慢魁瘣酷貧流歎率爾明叡闵憐模搨暮冬漚凼迫真蒲席乞寒潑胡清心少欲乞求秋皛僛舞泉壑權儀軀材驅傷商宦世主受茶衰冠衰枯數據庫順正特勑添倉田熟痛徹心腑吞聲脫鈎亡魂喪膽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