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枝,枯株。 唐 喻凫 《宿石窟寺》詩:“野鶴立枯枿,天龍吟浄潭。” 宋 蘇轍 《和子瞻司竹監燒葦園因獵園下》:“荻園斫盡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燈。”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脫殼楸》:“ 代州 壽寧觀 , 宋 天聖 中,一楸樹老且枯矣……投藥此樹中,明年,枯枿再茂。”
(2).猶枯萎。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 蜀 中有木類柞,衆木榮時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陰, 蜀 人呼為楷木。” 宋 朱松 《月桂花》詩:“芳根維無恙,歲晚但枯枿。”
枯枿(kū niè)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語詞彙,具有以下詳細含義:
基本釋義
指枯死的樹樁或樹木的殘根。其中“枿”是“蘖”的異體字,本義為樹木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引申為殘留的根株。《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枯枿,枯樹樁;枯樹根。”例如古文獻中“山野遍枯枿”即形容草木凋零的景象。
詞源與構詞分析
二字組合後,“枯枿”強調完全失去生機、僅存殘骸的樹根或樹幹,常見于描寫荒涼景色的詩文。
文化意蘊與用例
該詞承載着衰敗、頑強再生的雙重意象。如唐代詩人孟郊《峽哀》中“枯枿沒沙井”喻指生命湮滅;而《山海經》記載“尋木”神話時,枯枿亦象征生命循環的根基㊟。古典文學中多借枯枿寄托對自然更疊或人世滄桑的感悟。
參考資料來源:
㊟ 《說文解字》線上檢索(中華書局數據庫)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二版,第6卷第128頁
㊟ 《山海經·海外北經》文獻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枯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古代詩文常以“枯枿”營造蕭瑟意境: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酉陽雜俎》《續夷堅志》等古籍原文,或通過專業辭書核實發音及用法演變。
隘口鼻道骣牛崇拜春卿春運翠玉單率誕瓦登造得售丁零當啷鬥買繁弦襎裷發排甘約鬼謡亥既珠河沿鴻毛泰山呼應講稿江鷗教迪經濟核算菫荼積粟九液居間酷掠兩頭做大零栗流客爐香駡鬼書滿腹經綸名伶苨苨七觀帖欽遵窮絕穹窮日食錢容系軟叽叽儒鄉山塹十二監世膠授手雙符水文表水犀私商違心之論忤觸相安相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