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記·吳王濞列傳》:“今 吳王 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八:“ 邦昌 在古法當誅,今貸與之生足矣。”
(2).古代法度規範。《漢書·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滅古法。” 晉 陶潛 《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唐 戴叔倫 《懷素上人草書歌》:“ 楚 僧 懷素 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餘。”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及三代衰,聖人之制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
(3).傳統的法術或方法。 宋 陳師道 《五言賀雨》詩:“引咎青章設,為壇古法修。”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中國 古時候雖然曾有‘貓鬼’,近來卻很少聽到貓的興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經失傳,老實起來了。”如:中藥材應依古法炮制。
“古法”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古代刑法律令與制度
指曆史上曾實行的法律體系或刑罰規範。例如《史記·吳王濞列傳》提到“於古法當誅”,說明古法作為舊時判罪依據的功能。陸遊《老學庵筆記》中“邦昌在古法當誅”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古代法度規範
涵蓋政治、禮儀等社會制度。如《漢書》批評秦朝“盪滅古法”,陶潛《桃花源》詩中“俎豆猶古法”描述祭祀禮儀的傳承,體現古法作為文化秩序的意義。
傳統技藝或方法
指代手工、藝術等領域沿襲的古老技術。例如提到“古法炮制的酸梅湯”和畫家“堅守古法”的案例,說明其在生活與藝術中的實踐價值。
語境中的延伸含義
古法常隱含對傳統的推崇或對現代性的反思。如戴叔倫贊懷素書法“古法盡能新有餘”,既肯定傳統根基,又強調創新融合。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7等來源。
“古法”一詞用來形容某種追溯古時期的方法、技藝或制度等,具有傳統、古老、經典等含義。
“古法”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古(gǔ)和法(fǎ)。其中,古字的部首是“口”,法字的部首是“水”。古字共有5劃,分别由豎、撇、捺、橫和撇橫組成;法字共有8劃,由豎、橫、撇、捺、點和提組成。
“古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資料中。繁體字中,“古”字的寫法為「古」,而“法”字的寫法為「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以“古”字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通常較為簡化,字形不太規範。而“法”字則依舊保留了其基本結構和現代的筆畫形式。
1. 這家茶莊一直秉持着古法制茶,所産的茶葉口感醇厚且香氣逸出。
2. 這位畫家運用古法獨特的畫風創作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畫。
古道、古風、古韻、古樸、古代、古老
近義詞:古式、傳統
反義詞:現代、現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