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日落之時。《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 淵虞 ,是謂高舂。至于 連石 ,是謂下舂。” 高誘 注:“ 連石 ,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隋 盧思道 《春夕經行留侯墓》詩:“夕風吟宰樹,遲光落下舂。”
“下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下舂(xià chōng) 指日落之時,常用于描述太陽将落、天色漸暗的時間段。該詞源自《淮南子·天文訓》,原文記載:“﹝日﹞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
時間指向
古人将一天分為多個時段,“下舂”特指太陽西沉至“連石”山(象征西北方向)的時刻,緊隨“高舂”(太陽稍高的時段)之後,接近黃昏。
示例:隋代盧思道《春夕經行留侯墓》詩雲:“夕風吟宰樹,遲光落下舂。”
詞源考據
部分資料(如)将“下舂”解釋為“按步驟勞動”,可能是對“舂”字本義的誤讀。權威典籍及詩詞用例均指向“日落”這一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漢典等古籍釋義。
下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從下往上搗擊或搗動。通常用來形容用杵或棒類工具從上往下向着被搗的物品猛力敲擊。
下舂的部首是舂字的底部的“⺾” (犬部)。
下舂共包含6個筆畫。
下舂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小篆時期的文字,而後演變為楷書的寫法。在繁體字中,下舂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下舂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字形略有變化。例如,下舂的“下”字在甲骨文中是倒置的形式,舂字在銘文中有時會将上方的兩個點連成一個橫線等。
1. 她使勁下舂着米,準備做一頓豐盛的飯菜。
2. 他頂着太陽,用錘子下舂地上的釘子。
3. 農民用大錘下舂着土,準備開墾新的耕地。
下舂可以作為構詞成分,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下舂掀起:形容掀動物體時帶有下舂的力量。
2. 下舂杵:指用于下舂的杵狀物。
3. 下舂破碎:形容用力下舂使物體破碎。
近義詞:用力搗擊、猛烈敲打、砸擊等。
反義詞:輕輕拍打、柔和敲擊、輕柔拍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