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朝請的意思、奉朝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朝請的解釋

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因稱定期參加朝會為奉朝請。 漢 代退職大臣、将軍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 晉 代以奉車、驸馬、騎三都尉為奉朝請, 南北朝 設以安置閑散官員, 隋 初罷之,另設朝請大夫、朝請郎,為文散官。《漢書·霍光傳》:“ 光 兩女壻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壻外孫皆奉朝請。”《東觀漢記·鄧禹傳》:“官罷以列侯就第,位特進,奉朝請。”《梁書·沉約傳》:“﹝ 約 ﹞起家奉朝請。”《周書·魏玄傳》:“﹝ 玄 ﹞ 普泰 中,除奉朝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奉朝請是中國古代官職制度中的特殊稱謂,起源于漢代,指定期參與朝會、奉侍君王的禮儀性職務。《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曰朝,秋季朝見曰請,後泛稱朝請”,其職能隨着朝代更疊發生顯著變化。

從曆史沿革來看,奉朝請的發展可分為三階段:

  1. 兩漢時期:原為授予退休官員的榮譽職位,無實權但保留朝見資格。《後漢書·禮儀志》載“三公、諸侯以德退者,奉朝請而已”,體現其禮儀屬性。
  2. 魏晉南北朝:演變為安置閑散官員的虛銜,南朝《宋書·百官志》記錄“奉朝請無常員,掌陪位朝會”,成員多達六百餘人。
  3. 隋唐以後:逐漸退出職官體系,唐初僅保留名稱,宋代完全廢止,載于《通典·職官典》。

語源學角度分析,“奉”取“奉行”之義,“朝請”源于《周禮》記載的“春見曰朝,秋見曰請”朝觐制度。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強調該詞“本為四時朝見之名,後轉為官號”,揭示了詞義轉化過程。

作為特殊政治符號,奉朝請既維系了君臣禮制關系,又成為調節官僚體系的重要工具。其存續反映了古代中國“以禮治國”的政治傳統,相關研究可參考《中國曆代職官别名大辭典》及《秦漢官制史稿》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奉朝請”是漢晉至南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官員待遇,主要用于安置閑散或退職的貴族、大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定義 “奉朝請”最初指諸侯定期參加朝會的資格,其中“朝”為春季朝見天子,“請”為秋季朝見。東漢時期,這一名稱被賦予政治意義,成為對罷免的三公、外戚、宗室等人員的優待政策,允許他們保留參與朝會的權利,以示尊崇。

2. 各朝代的演變

3. 廢除與後續影響 隋朝初年廢除“奉朝請”,改設“朝請大夫”“朝請郎”等文散官稱號,标志着這一制度的終結。其名稱中的“朝請”仍被後世借用,成為官員品級或榮譽的象征。

奉朝請本質是一種政治安撫手段,通過賦予虛銜維持貴族體面,同時削弱實權。其演變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從榮譽化到職能化的轉變。

别人正在浏覽...

白酂辨位不避艱險曹孫嘲喧塵途崇曠單赤丹艧點剁荻洪斷夢發報翻車魚棐彜風尚富國烘雲讬月黃發胡椒眼活撲剌嫁禍結頭嫉賢妒能決鼻空門面匡革揆搆闊積斂脯離悰陵犯林阡儱偅倮身冒領毛裡求斯謀劃拈酒弄管調弦漚點排缵抛割炮燥竊發清鲠秋籁裘馬三師七僧社會總需求十二金钗市易法首尾相援童妾土畜挖洞霧慘雲愁下斷語小殿直曉行夜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