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箆刀”。形如篦的刀。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一》:“ 黃季岑 雲:‘往年 蔡州 瓜陂舖,有用篦刀刻清泥壁,為《浣溪紗》詞。’”《元典章新集·刑部·燒埋》:“ 鄭舍俚 延祐 三年六月十八日夜因争用篦刀,将 何雲二 殺死。”
篦刀是漢語中一個複合詞,由“篦”和“刀”兩部分構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本義及曆史用法綜合考釋:
從“竹”部,本義指竹制的密齒梳具,用于梳理頭發或清除發垢。《說文解字》釋:“篦,導發具也”(《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1978年版)。其形制齒密如栉,兼具清潔與裝飾功能。
象形字,本義為切割工具,後引申為鋒利器具的統稱。
“篦刀”為偏正結構,指兼具梳理與切割功能的工具,具體有兩類釋義:
指帶刃的密齒梳,既用于梳理、剔除頭發污垢,亦可修剪發絲。明代《本草綱目·器部》提及“篦刀”為匠人工具,兼具刮削與梳理之效(《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版)。
在傳統紡織工藝中,特指清理棉絮或麻纖維的刃具,形似窄刃刀,背附密齒,用于梳除雜質并切斷結塊纖維(《中國紡織科技史稿》,紡織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二回有“篦頭修面”描述,印證篦刀在明清理發中的實用功能(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農書》記載紡織工具“軋車”配“篦刀”,用于棉絮初加工,凸顯其産業角色(農業出版社1963年版)。
當代漢語中,“篦刀”因傳統工藝式微而漸為生僻詞,僅存于方言或專業文獻。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梳”與“刃”的雙重功能,體現古人工具設計的實用性融合。
參考資料
根據現有資料,“篦刀”一詞的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補充說明 由于目前可查證資料有限,該詞更多見于古籍或方言中,具體用途需結合上下文分析。例如,可能用于農業(如切割細密作物)或傳統手工藝領域。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注:當前搜索結果僅包含單一來源,若需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文獻或語言學資料庫。)
謗詞邦傑苯環逼遏嬖孽不揆梼昧參訂參入敕斷吹毛數睫镩子帶厲淡不剌道質定貨單鵝膏蕈負咎咕溜溜晦蒙頮沐火引嘉謀艱苦卓絕角鵄精妍進退存亡就試揪送潏蕩刊木坤倪來去分明連綿起伏離觞龍鸾命工瀎泧納石失佞口牛金旁遑砰隱屁話燂洗輕發秋斂軟替神彩省場省要神貌十色司成私痛堂隍炭精棒婷娉绾手無如奈何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