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an argument] 把自己的主張發表出來;立論
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漢書·儒林傳》
持論6*公允
持論有據
立論,提出主張。《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 武帝 時, 江公 與 董仲舒 并。 仲舒 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 韓魏公 妻弟 崔公孺 ,持論甚正,公喜與之語。”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六》:“ 荊公 持論,多不猶人。” ********* 《患難馀生記》第一章:“我們堅持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持論和當時 香港 以及西南某些時論不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持論漢語 快速查詢。
“持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持論”強調在論述中提出并堅守自己的主張,需結合邏輯和依據。其曆史底蘊深厚,至今仍活躍于學術和正式表達中。如需更全面例證,可參考《漢書》《清波雜志》等古籍原文。
持論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和言,總共有12個筆畫。它是由兩個意思相同的漢字組合而成,手表示動作,言表示言論,結合在一起表示持有和表達自己的論點、觀點等。
“持論”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尚書大傳》中的“無可深持,智休論之”這句話。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書寫和口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持論”正是指持有并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繁體字中,持論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字形稍有變化,字形更加繁複而且多畫一筆。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持論的古漢字寫法與今天的略有不同。但是,這種變化并不影響詞語的詞義和用法,隻是外形上的差異。
例句:
他在會議上毫不猶豫地持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持論,不論我們是否同意他們的觀點。
相關詞語:
1. 支持:表示對某個觀點或立場持有肯定的态度。
2. 争論:表示對某個問題或觀點進行辯論。
3. 論述:表示對某個問題或話題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讨論。
反義詞:
否論:表示不同意或反對某個觀點或論點。
廢論:表示對某個觀點或立場持有否定的态度。
總之,持論是一個表示持有和表達個人觀點、立場和論點的詞語。它是古代漢語的遺産,至今仍然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