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硬瘠薄的土地。 唐 韋應物 《答僴奴重陽二甥》詩:“棄職曾守拙,玩幽遂忘喧。山間依磽塉,竹樹蔭清源。”
“硗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硗”和“塉”兩個漢字組成,通常用于形容土地貧瘠、不肥沃的狀态:
硗(qiāo)
本義指土地堅硬、貧瘠,難以耕種。例如《孟子·告子上》中“硗地,雖易耨,不可為也”,即強調土地的貧瘠特性。該字從“石”,暗示土地堅硬如石。
塉(jí)
與“瘠”相通,指土地貧瘠、缺少養分。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提到“硗塉之地”,描述不適宜種植的土壤。
組合意義
“硗塉”連用,強調土地兼具堅硬和貧瘠的雙重特性,常見于古籍中描述自然條件惡劣的田地。例如:“硗塉之土,五谷不生。”(《漢書·地理志》)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此詞已極少使用,多被“貧瘠”“不毛之地”等詞彙替代。如需具體例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農學文獻。
硗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硗(qiao)是由石字部首構成,它總共有9個筆畫;塉(jie)是由土字部首構成,它總共有12個筆畫。
硗塉是古代漢字,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那本古代字典中,硗塉的意思是“有缺陷的石頭”或“碎石”。它描述了一種質地堅硬但有裂縫或缺陷的石頭。
繁體字是指在漢字的書寫形式中,與簡化字不同的傳統形式。根據繁體字規範,硗塉的寫法為「磽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以硗塉為例,古代的寫法為「毳嗂」。由于古代寫法的字體形狀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因此需要一定的語境和學習才能理解古代寫法的字義。
我們家的花園裡有一塊硗塉,雖然它有些缺陷,但非常有特點。
硗面、塉礅、塉石。
裂石、缺陷石。
完美石、堅實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