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爱憎的意思、爱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爱憎的解释

[love and hate] 爱和恨

详细解释

(1).犹好恶。《韩非子·说难》:“故 弥子 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投分多然诺,忘言少爱憎。”《明史·李默传》:“然性褊浅,用爱憎为轩輊。” 巴金 《忆鲁迅先生》:“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

(2).指谗佞之人。谓只凭爱憎而无是非,故称。《南史·任昉传》:“ 齐明帝 深加器异,欲大相擢引,为爱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六年》:“﹝ 虞翻 ﹞欲諫不敢,作表以示 吕岱 , 岱 不报。为爱憎所白,復徙 苍梧 猛陵 。” 胡三省 注:“谗佞之人,有爱有憎,而无公是非,故谓之爱憎。”

(3).谓憎恨。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董卓 ﹞刑罚残酷,爱憎相害,寃死者数千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爱憎”是汉语中表示情感对立的核心词汇,由“爱”与“憎”两个单音节词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喜爱和憎恨”,强调对人或事物产生的两种极端情感倾向。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揭示“爱憎”源自人性本能的趋避反应。

在语义演变中,“爱憎”逐渐形成三层内涵:

  1. 情感维度:指代非理性的主观好恶,如《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折射出庄子超越世俗爱憎的哲学观;
  2. 道德评判:儒家典籍《论语·里仁》主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赋予“爱憎”以伦理价值判断功能;
  3. 社会关联: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憎”为“恶也,从心曾声”,通过形声结构展现情感与记忆的深层绑定。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爱憎”属于互补反义聚合词,其特殊之处在于两个词素既可独立表意,又能通过并置产生“矛盾修辞”效果,如鲁迅《野草》中“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即运用此类修辞。该词的语义张力使其成为解析中国人情感认知模式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爱憎”是由“爱”和“憎”两个对立情感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拆分

    • 爱:指对人或事物的深厚喜欢、倾慕、珍视,如“爱慕”“爱护”;
    • 憎:指强烈的厌恶、反感,如“憎恨”“憎恶”。
  2. 整体词义

    • 泛指人类情感中两种极端的对立状态,即喜爱与厌恶的复合体,常用于描述对同一对象或不同对象同时存在的矛盾情感。例如:“他对权力爱憎交织——既渴望掌控,又痛恨其腐化本质。”
  3. 语境应用

    • 文学表达:常以“爱憎分明”形容立场鲜明的人物性格,如鲁迅笔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直形象。
    • 心理学视角:体现情感二元性,研究显示人类对复杂事物(如故乡、亲人)可能同时存在依恋与排斥的心理机制。
  4.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爱人”,但亦强调“恶恶如恶臭”,主张对善恶应有明确的情感倾向;
    • 佛教哲学则认为爱憎皆属“执着”,需超越二元对立达到心境平和。

该词凝练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提醒我们在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间寻求平衡。需注意的是,现实中的情感往往并非绝对对立,更多呈现为动态交织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半边边楼宾仪布卦策谋称心快意鸱鸢冲浪运动冲橹出于无奈麤才存据打襇但凭诞月邓禹德胜头迴方术干傺耕男鲠泗呵浪鱼蛔虫监界汲古阁本汲深醵钱抠唆蓝罗蓼洲周公历史意义六膳龙丘緑鬟门生故吏渑池会缗钱柰桃匿作拍弹扑抶呛哼祈谷青曾人心叵测如汤浇雪赏契省会笙籁失物是在特牲天魔梯山架壑铜头铁额外亲违和歊瘴夏育细高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