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牲口的腳。亦泛指蹄迹。 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自他郡往輸,乘沙逆河,遠者數千裡,人畜死,蹄踵交道,費不可勝計,中國坐耗。” 宋 路振 《祭戰馬文》:“蹄踵纍纍,通乎鬼區。”
“蹄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字面解釋
指牲口的腳,也泛指動物(如馬、牛等)的蹄印或行走痕迹。例如唐代韓愈在《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中描述:“蹄踵交道,費不可勝計”,即用“蹄踵”代指運輸牲畜的足迹和消耗。
引申含義
在部分詞典中(如查字典網),它被解釋為成語,比喻行動迅速、連續不斷,類似“馬不停蹄”的意象。例如形容人工作或學習時持續努力的狀态。
不同來源對“蹄踵”的界定略有不同: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蹄踵》是一個成語,意為牛或馬的蹄子後跟部分。在引申義中,它指的是事物的最後或末尾部分。
《蹄踵》由“⺧”(走的良好動物的足)和“辶”(辶是行走的辶,是表示步行的意思)組成。共有11畫。
《蹄踵》一詞最初來源于《左傳》中的記載,用于形容牛的蹄子。字形演變至今,目前常見的字體為簡化字“踵”。
在古代,字形有所差異,有時以“踋”、“繲”、“糗”等字形代替“蹄踵”來寫。
1. 他站在隊伍的蹄踵處,守衛着整個隊列。
2.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需要關注細節,因為細節常常決定着整體的蹄踵。
組詞:蹄子、蹄病、蹄釘、蹄間部
近義詞:末端、結尾、尾部
反義詞:開端、首部、前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