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茅賜土的意思、分茅賜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茅賜土的解釋

亦作“ 分茅錫土 ”。分茅列土。 清 李漁 《玉搔頭·飛舸》:“隻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清 李漁 《玉搔頭·奪錦樓》第五回:“不止分茅賜土,允宜并位于中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茅賜土(fēn máo cì tǔ)是源自中國古代分封制度的一個成語,字面指帝王将茅草包裹的土壤賜予諸侯,象征授予封地和爵位。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層:


一、本義與儀式淵源

  1. 分茅儀式

    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取五色土(青、紅、白、黑、黃)築壇,按方位用白茅包裹對應顔色的土授予諸侯,象征授予封地統治權。如《尚書·禹貢》載“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釋:“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

    來源:《尚書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茅的象征

    白茅在古代祭祀中代表潔淨與神聖。《周易·泰卦》有“包荒,用馮河……以茅”之句,鄭玄注:“茅,潔物也。”以茅包土授封,凸顯儀式的莊重性。

    來源:《周易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周代分封制實踐

    周天子通過“裂土分茅”确立諸侯疆域,如封周公于魯、姜尚于齊。《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封功臣謀士……各以次受封”,結合《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可見分茅與軍事、行政權同步授予。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2. 漢代至明清的演變

    漢代分封同姓王仍沿用茅土之儀,《後漢書·光武帝紀》記建武二年“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餘各有差”。至明清時期,“分茅胙土”轉為對功勳的虛封象征,如明代藩王僅享祿米而無實土。

    來源:《明史·諸王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引申義與文學化用

  1. 權力授予的隱喻

    引申指帝王授予權位或領地,如《文選·潘嶽〈西征賦〉》“分茅錫瑞”李善注:“分茅,裂土而封也。”後泛喻重大封賞。

    來源:《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2. 詩詞中的意象升華

    杜甫《奉送郭中丞》“分茅當大鎮”以分茅喻節度使職權;陸遊《書憤》“裂土分茅誰與同”則借古制抒壯志難酬之憾。

    來源:《杜詩詳注》《劍南詩稿校注》(中華書局全本)。


現代使用場景

該成語今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修辭,強調封賞的隆重性,如:“朱元璋分茅賜土,犒賞開國功臣。”其文化内涵承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獨特記憶。

網絡擴展解釋

“分茅賜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ēn máo cì t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君主分封諸侯時,用白茅包裹泥土授予受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後泛指分封爵位與領地,是封建制度中君主對功臣或宗室的賞賜方式()。

來源與典故

  1. 分茅:源自周代分封諸侯的儀式,以白茅包裹特定顔色的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代表封地的方位和權力。
  2. 賜土:君主将土地賜予諸侯,确立其統治權,如清代李漁《奪錦樓》中“分茅賜土”用于形容封賞的隆重()。

使用場景

示例引用

“不止分茅賜土,允宜并位于中宮。”
——清·李漁《奪錦樓》()

補充說明

此成語承載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體現了權力分配與禮儀文化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拜府賓親産期晨明馳溯初吉村豎錯訛逗遛發面點心發顔風言風語烽驿汾葵高文秀梗概公闱和暖鴻門紅棠棠畫旒晦澁迦陵頻伽漸恧藉口盡愛金翟擠牙膏蠲逋刊發栲栳可望而 不可即浪迹老保守撈一把曆曆在耳零孤馬飯瞀儒扪循牛被嘔鳳恰纔擎蓋秦人策瓊閣虬髯公權制生炁十八侯輸賦庶龜瑣說歎譽題準溫栗無後為大現反相規懈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