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晦澁的意思、晦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晦澁的解釋

見“ 晦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晦澁”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晦澁”(拼音:huì sè)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文字、語言或表達方式艱深難懂、隱晦不暢的特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語義解析與用法

  1. 詞性特征

    • 形容詞:直接修飾文本或語言(例:“晦澁的古文”“文風晦澁”)。
    • 聯合式構詞:“晦”與“澁”為近義複合,共同強化“難懂”之意。
  2. 語境應用

    • 學術批評:指理論闡述過于抽象或術語堆砌(例:“哲學著作的晦澁常令初學者卻步”)。
    • 文學評價:形容詩文用典冷僻、句式拗口(例:“李商隱部分無題詩因晦澁引發多重解讀”)。
    • 語言規範:在現代漢語中多作貶義,暗含表達缺陷(例:“避免晦澁,提倡曉暢文風”)。
  3.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艱深、艱澀、隱晦、诘屈聱牙。
    • 反義詞:流暢、曉暢、淺顯、通俗易懂。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定義:“晦澁”指“文辭隱晦,不流暢”。書中強調其與“艱澀”互通,多見于評論文言作品。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02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明确标注“晦澁”為“(言辭、文字等)隱晦不易懂”,并注明“澁”為“澀”的異體字。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82頁。

  3. 王力《古代漢語》:

    在讨論古文修辭時指出,晦澁文風易導緻“以辭害意”,違背語言交際本質。來源: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第一冊“通論”章節。


經典用例


語言演變提示

“晦澁”的書寫曾以“晦澀”為通行形式(“澁”為“澀”的異體),但二者語義完全一緻。現代漢語規範文本中,“晦澀”更常用,而“晦澁”多見于港台地區或仿古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晦澁”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晦澀”,主要用于形容文字、語言或藝術作品的含義隱晦、不流暢、不易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文辭隱晦
    指文章或言辭表達不清晰,邏輯或用詞複雜,導緻讀者難以理解。例如宋代陳振孫評價《绛守園池記注》時提到“為文而晦澁若此”,強調其文字艱深。

  2. 語義含混
    可引申為事物(如思想、情感)的傳達不夠明朗,如毛澤東在著作中批評“少數作品仍然有些晦澀難懂”。

二、詞源與結構

三、使用場景與辨析

四、總結

“晦澁”強調表達方式的複雜性和理解的困難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貶義或中性色彩。建議在正式寫作中優先使用簡化寫法“晦澀”,避免混淆古義與現代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敗困襃顯編餘宸寵程式動作赤賜創改傳叙摧輪吊朵疊發鼎俎冬季燔燒蕃渥服采賦賞概複陔養共心光潔度故林歡虞踐冰計處解魄緝婦嫉恨錦歸刻剝曆瀾柳泉旅占漫天匝地甿讴鳴将榠樝年華垂暮念頭泥車瓦馬佩印蒲簺籤兵欠乏起床氣像祇苑肉薄上竿誓天斷發手底下水天水戲跳還通長脫鞴忘私微析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