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輸賦的意思、輸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輸賦的解釋

繳納賦稅。 南朝 梁 沉約 《酬荊雍義士诏》:“輸賦罄産,同緻厥誠。” 唐 韓愈 《鄠人對》:“上俾聚土以旌其門,使勿輸賦,以為後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輸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賦稅的繳納與運輸。以下從詞源、語義、用法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1. 詞源構成

    “輸”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委輸也”,本義為運送、繳納;“賦”在《說文》中釋為“斂也”,原指田稅,後泛指國家征收的財物或勞力。兩字組合後,形成“輸賦”這一動賓結構,強調“将賦稅輸送至指定處所”的行為。

  2. 語義内涵

    在古漢語語境中,“輸賦”特指民衆向官府繳納田租或稅賦,常見于史書與經濟類文獻。例如《宋史·食貨志》載:“民輸賦于官,謂之‘本色’,折價納錢,謂之‘折色’。”此處的“輸賦”即指向國家繳納實物賦稅的行為。該詞隱含古代賦稅制度的強制性特征,體現國家財政與民衆義務的關系。

  3. 用法與演變

    “輸賦”一詞多見于宋元以前的典籍,如《漢書·晁錯傳》提及“輸賦完城”,指通過繳納賦稅完善城防。明清後,隨着“納稅”“完糧”等口語化表達普及,“輸賦”逐漸轉為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專用詞。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僅見于研究古代經濟史的學術著作。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輸賦”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繳納賦稅:這是最常見且權威性較高的解釋。

    • “輸”指運輸、繳納(如“輸糧”),“賦”指賦稅,合起來表示向國家或統治者上交稅款或財物。
    • 例如唐代韓愈在《鄠人對》中提到“使勿輸賦”,即免除繳納賦稅的義務。
  2. 比喻被掠奪財物(較少見):

    • 提到該詞可比喻“被敵人掠奪財物”,但這一用法在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例證

  1. 南朝梁·沉約《酬荊雍義士诏》:“輸賦罄産,同緻厥誠。”
    ——意為百姓竭盡家産繳稅以表忠誠。
  2. 唐代韓愈《鄠人對》:“上俾聚土以旌其門,使勿輸賦。”
    ——指朝廷免除賦稅以示表彰。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6、7中提到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君子暴抗八音琴裱畫璧彩不着疼熱常客沉靜寡言忖奪打诨戴鳌發動力翻盞焚筆風樹之悲紛劇服制高石公憤禾耳狡逞寄當歸介爵謹躬斤欘濬波枯笻廉苫吏門劉熙載俪走貌禅髦傑沒牙箝平殄頗眂迦嗛志騎火清心寡欲七術騎者善堕取室騷達奴擅幹聖顔轼怒鼃說場四注铤而走險停積通辭頭陀王者宛然違貳溫韭物望笑讪渫黩媟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