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歎稱譽。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至於三國,既無歎譽一言。” 漢 應璩 《百一詩》:“用等稱才學,往往見歎譽。”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歎譽以為奇童。”《宋史·孫永傳》:“ 韓琦 讀其詩,歎譽之。”
“歎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贊歎稱譽,常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高度贊美。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與用法
“歎譽”由“歎”(贊歎)和“譽”(稱譽)組合而成,表示因某人的才華、成就或事物的出色而發出由衷的贊歎和褒揚。例如:“韓琦讀其詩,歎譽之”(《宋史·孫永傳》),即通過詩歌才華引發他人贊歎。
古籍出處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對傑出人物、作品或事件的褒揚,如稱贊文章、技藝、學識等。例如漢應璩《百一詩》中“用等稱才學,往往見歎譽”,即通過才學赢得贊譽。
注意事項
需與近義詞“歎服”“贊譽”區分:“歎譽”更側重情感上的驚歎與公開褒獎的結合,而非單純佩服或普通表揚。
此詞承載了古代漢語中對“贊美”的細膩表達,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文史類文本中仍具研究價值。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風俗通》《宋史》等文獻。
《歎譽》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因為某人或某事物的卓越表現而發出贊美和欣賞之情。
《歎譽》由古文的歎和聲的譽組成。
其中,歎的部首是口,總共3畫;譽的部首是言,總共12畫。
《歎譽》在古代漢語已經存在,源于古代人們對出色表現的贊美。在繁體漢字中,歎稱作"讚"而譽稱作"譽"。
《歎譽》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差異。歎的古字形形似于"吞",而譽則比今天的寫法稍為簡單,類似于"兪"。
他的出色演技收獲了觀衆們的歎譽。
這本書因其獨特的觀點而受到評論界的普遍歎譽。
1. 推崇、愛慕、欽佩、景仰、仰慕(近義詞)
2. 貶損、诋毀、輕視、鄙視、蔑視(反義詞)
歎賞、歎服、贊譽、贊歎、誇譽、贊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