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黏皮帶骨的意思、黏皮帶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黏皮帶骨的解釋

比喻拖沓,不灑脫。 宋 黃庭堅 《锺離跋尾》:“此來更自知所作韻俗,下筆不瀏離,如禪家黏皮帶骨語。”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 唐 人不言詩法,詩法多出 宋 ,而 宋 人於詩無所得。所謂法者,不過一字一句,對偶雕琢之工,而天真興緻,則未可與道,其高者失之捕風捉影,而卑者坐于黏皮帶骨。”亦作“ 黏皮着骨 ”。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 晁文元 嘗問隱者 劉海蟾 以不死之道。 海蟾 笑曰:‘人何曾死,而君乃畏之求生乎!所可死者,形爾,不與俱滅者,固常在也。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説得黏皮着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黏皮帶骨”(nián pí dài g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負面特質:

1.基本含義

2.引申用法

3.注意區分

4.結構及發音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警世通言》等古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黏皮帶骨:一個寓意豐富的詞彙

黏皮帶骨是一個寓意豐富的成語,用來形容人或物堅固、耐用、不可破壞的特性。這個詞彙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質和意志力的堅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黏(黾 + 夕) - 漢字的部首“黾”表示人,部首“夕”表示夜晚;

皮(皮) - 漢字的部首“皮”表示皮膚;

帶(左右結構) - 漢字的部首“巾”表示巾帼;

骨(骨) - 漢字的部首“骨”表示骨骼。

來源:

《黏皮帶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朱熹所著的《世說新語》,這本書記錄了當時社會上人們的交往和智慧。其中,“黏皮帶骨”一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體的堅韌不拔,具有隱喻的意義。

繁體字:

《黏皮帶骨》的繁體字為「黏皮帶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黏皮帶骨”一詞的核心含義并未改變。

例句:

1. 那棵樹一直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真是一棵黏皮帶骨的有生命力的樹。

2. 他黏皮帶骨的性格使他能夠面對任何困難。

組詞:

黏糊、強大、堅韌、耐用、頑強。

近義詞:

堅不可摧、堅強不屈、剛毅堅韌。

反義詞:

脆弱、易碎、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