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利渡河。《易·需》:“貞吉,利涉大川。”《北史·魏紀一》:“冰草相結若浮橋,衆軍利涉。”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詩:“客行貪利涉,夜裡渡 湘 川。”
(2).稱舟楫為利涉。 唐 杜甫 《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扶颠永蕭條,未濟失利涉。” 晉 王叡 《灸毂子錄·序樂府》:“贈人利涉,則述《公無渡河》。”
“利涉”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釋義 “利涉”由“利”與“涉”構成會意結構。“利”指順利、便利,《說文解字》釋為“铦也,從刀和然後利”;“涉”本義為徒步渡水,《爾雅·釋水》注“由膝以上為涉”。二字連用指順利渡河,後引申為行事順遂。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易·需卦》“利涉大川”,形容克服重大困難的有利條件。
二、詞源演變 在古漢語中,“利涉”多用于占卜文獻與地理記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特别強調“凡言利涉,皆謂水際艱難”,說明其特指涉渡險阻的特殊語境。明清時期詞義泛化,《康熙字典》已收錄其引申義為“凡作事順遂皆稱利涉”。
三、現代應用 當代漢語保留其雙重語義:
主要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爾雅》《漢語大詞典》《周易正義》《康熙字典》《管錐編》
“利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順利渡河
指在渡河過程中平安、順暢,無阻礙。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如《易經·需》提到“利涉大川”,即順利渡過江河的象征。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夜渡湘水》中也寫道:“客行貪利涉,夜裡渡湘川”,描述趁便利渡河的情景。
代指舟楫(船隻)
因舟船是渡河的工具,古人常以“利涉”直接指代船隻。例如杜甫《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中“未濟失利涉”,即以“利涉”比喻船隻。
“利涉”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或詩歌賞析。如需進一步探究,建議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半掐抱不平寶獸八字打開倍貳變揭弊本筆墨畦殘樽草螽抽搭啜喇錯戾締結坊額費神風隊傅粉郎改廢管叔骨貝鬼神鬼子姜漢高祖悍急懷銀纡紫驚變敬授極限運動枯骨死草窺阚龍翰鳳翼買官鬻爵馬槊釀澤辔首峭屼跂立凄冽衾服青囊侵怨窮且益堅曲惠襦袴掃晴娘適性釋學説寡嘴肆騷台家貪官桃湯調鬭踢嚓咯嚓童孫通葉小眼謝賞細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