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形成的整體,沒有斧鑿的痕迹。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餘家藏 山谷 八大字雲:‘作德日休,為善最樂。’摘經史語,混然天成,可置座右。”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一:“鼻無堊,斤将曷運?目無膜,篦将曷施?所謂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歟?”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絶無痕迹,如 蔡文姬 肝肺間流出。”
“混然天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發音:hùn rán tiān chéng
釋義:形容事物自然形成且完美融合,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迹。常用于贊美詩文、藝術作品或自然景觀的天然和諧。
宋代文獻
與“渾然天成”的關系
兩者含義相近,但“渾然天成”更早見于唐代韓愈的《上襄陽于相公書》,多用于形容才德或詩文自然完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參考、2、6)。
《混然天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自然本然而生,本原天成。
《混然天成》由部首彙合組成,其中“混”部首為“水”,“然”部首為“火”,“天”部首為“大”,“成”為獨體字。其總共有20畫。
《混然天成》來源于《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混然天成。”意思是在自然的狀态下,萬物本能地生長發展。
《混然天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混然天成」。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通常采用篆書或隸書寫法。
1. 隻有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領悟到混然天成的境界。
2. 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到混然天成的美妙。
混成、天然、成全、然成
自然成長、天經地義、本然無為
人為改變、違背自然、逆天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