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持案牍。謂辦理公文。 宋 黃庭堅 《僧景宣相訪寄法王航禅師》詩:“抱牘稍退鳧鶩行,倦禪時作橐駝坐。” 明 袁宏道 《與皇甫二泉書》:“抱牘之苦,甚於抱病;簿領之趣,惡於藥餌。”
"抱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結構和古代職官制度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抱"字篆文作"",《說文解字》釋為"懷也",本義指用手臂圍持的動作,後引申為持有、攜帶之意。"牍"為會意字,從片從賣,本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急就篇》注"牍,木簡也,既可以書,又執之以進見于尊者",特指官方文書。
二、職官制度術語 在漢代文獻中,"抱牍"特指官吏持公文上呈的禮儀動作。《漢書·賈誼傳》記載"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急",顔師古注"簿,文簿;書,謂獄辭",印證"抱牍"指處理公文的事務性工作。這種用法延續至明清時期,如《明史·職官志》載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其中涉及的文書處理流程即包含"抱牍"之職。
三、文學引申義 在詩詞創作中,"抱牍"被賦予象征意義。宋代黃庭堅《次韻子瞻送顧子敦》詩雲"兩翁俱江南,破箧抱牍行",此處借指文人隨身攜帶的典籍。清代袁枚《續詩品·博習》"萬卷山積,一篇吟成",其創作狀态亦可視為"抱牍"的文學化表達。
(文獻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8635頁,《中國職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7頁,《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75頁)
“抱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抱牍”拼音為bào dú,字面意為“抱持案牍”,即指辦理公文或處理文書工作。古代“案牍”代指官府文書,因此該詞多用于形容官吏處理公務的場景。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6中黃庭堅與袁宏道的原文引用。
豻戶爆仗迸散不定期猜妬恻焉長表長辔遠馭谄佞成準兜馱幹賞衮衣西歸皇天不負有心人環集胡兒江梅引講武堂較文燋炷開阃抗擊客舫克期列題烈焰溜須拍馬栊門馬如流水抹工虐老獸心盤磴軿訇樸船頗孚青籙秦肆窮途之哭球寒桑葉煞後山志燒爇深入骨髓神珠書合叔相隨陽雁素門苔發徒夫退役脫簪捥發完名全節威迫利誘文薄五牛旗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