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燒。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又取書紙及繩縷之屬投火中,衆共視之,見其燒爇了盡。”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一:“時 李日月 兇威甚鋭,燒爇陵廟,帝甚患之。”《舊唐書·崔損傳》:“ 昭陵 舊宮在山上,置來歲久,曾經野火燒爇,摧毀略盡。”
“燒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燒爇”指焚燒,屬于同義複詞結構。其中:
該詞多見于古籍文獻,例如:
現代漢語中,“燒爇”已不常用,多被“焚燒”“燃燒”等詞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仍可能涉及。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燒爇》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漢字詞語,它一般指的是火焰熊熊燃燒的樣子,也可以用來比喻激烈的情感或行為。
《燒爇》的構造由火部和焉部組成,火部表示與火相關的含義,焉部為聲符。
它的總計筆畫數為17。
《燒爇》是一個以“爇”為聲符的漢字詞語,它所反映的含義在古代已存在。在古時候,它的常見寫法是“燒爇”的形式。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1. 火勢延燒,整座星球瞬間被《燒爇》。
2. 他心中的憤怒讓他内心《燒爇》,無法冷靜下來。
可以使用《燒爇》以下組詞:
1. 燃燒
2. 焚燒
3. 起火
與《燒爇》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燃燒
2. 焚燒
3. 煽動
與《燒爇》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熄滅
2. 平靜
3. 冷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