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兜拕。《水浒傳》第三八回:“那兜馱的,與我背起來,且打這厮一百訊棍。”
“兜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古典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兜馱”意為“兜拕”,即用背部承載或背負的動作。該詞常見于古代白話小說中,如《水浒傳》第三八回:“那兜馱的,與我背起來,且打這厮一百訊棍。”,此處指将人背起以執行刑罰。
詞性及用法
語境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強制性的背負行為,常與懲罰或勞役相關。例如《水浒傳》中的例句,體現了通過背負動作實施責罰的場景。
“兜馱”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語詞彙出現在文學研究或古籍注解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兜馱(dōu tu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兜”和“馱”兩個部分組成。
“兜”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10。
“馱”的部首是“馬”,總筆畫數為14。
兜馱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起初用作轅馬的簡化寫法,後來演變為代表趕車馬或趕車人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兜馱的寫法為「兜舵」。
古時候,兜馱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兜”字寫作“兠”,“馱”字寫作“馱”。
1. 他用繩索兜馱起了一捆木材。
2. 車夫用腰帶兜馱着他的行李。
兜風、兜售、馱運、馱馬
拉車、牽引、扛運
解脫、卸下、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