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讇佞”。花言巧語,阿谀逢迎。亦指花言巧語阿谀逢迎的人。《漢書·貢禹傳》:“選賢以自輔,開進忠正,緻誅姦臣,遠放讇佞。”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五:“ 天後 内史 宗楚客 性諂佞。”《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諂佞盈朝,緻閭閻盡荒。”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至于他和我的往還,卻不見有‘谄佞之相’,而 徐懋庸 也沒有一次同在,我不知道他憑着什麼,來斷定和谄佞于 傅 鄭 門下者‘無異’?”
“谄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hǎn nìng,主要用于形容通過花言巧語、阿谀逢迎來讨好他人的行為,也可指代具有這類特征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用虛僞的言辭和奉承的态度迎合他人,以達到個人目的。這種行為常帶有功利性,缺乏真誠。例如《漢書·貢禹傳》中提到“遠放谄佞”,即指疏遠此類小人。
字形與結構
古代文獻
文學作品
該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常見于曆史評論、文學批評或道德勸誡中。例如,描述官場中攀附權貴者,或提醒他人警惕虛僞奉承的行為。
“谄佞”不僅是一個描述行為的詞語,更承載了對人性虛僞面的批判,具有鮮明的道德評判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朝野佥載》等文獻。
谄佞(Chǎn n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有貶義,形容人言談舉止虛僞讨好。
谄(chǎn)的部首是讠,共6畫;佞(nìng)的部首是亻,共7畫。
谄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中,描述的是那些追隨權貴的人處于阿谀奉承的地位。
繁體字:諂佞
在古代,谄佞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谄字早期的寫法是讪,而佞字早期的寫法是稁。兩個字合在一起,就組成了谄佞。
他總是谄佞地誇獎上司,為了取得他的青睐。
谄谀、谄媚、奉承、谄上欺下。
谀詞、阿谀、拍馬屁。
直率、坦誠、真誠、理直氣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