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達到極深極重的程度。《水浒傳》第六八回:“此仇深入骨髓,不報得,誓不還山。”
“深入骨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感的程度極深,達到了極其深刻、難以消除的地步。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分析和權威引用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字面與比喻義
“骨髓”指人體骨骼内部最核心的軟組織,象征事物最本質、最深層的部分。“深入骨髓”字面指滲透到骨髓深處,比喻某種影響、情感或狀态深刻到極緻,根植于本質層面,難以剝離。
示例: 疼痛深入骨髓(形容劇痛);仇恨深入骨髓(形容極深的怨恨)。
程度與持久性
強調程度之深與影響的頑固性,常與負面體驗關聯(如痛苦、寒冷、仇恨),偶用于正面情感(如思念)。
示例: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即用骨髓比喻疾病已至無可救藥的深度。
古籍溯源
該成語源于古代醫學概念。戰國《韓非子·喻老》記載扁鵲見蔡桓公時提出:“病在骨髓,無奈何也”,以骨髓喻指無法挽回的境地。後世逐漸抽象為對深刻程度的形容。
現代用法
多作謂語、定語或補語,常見于文學與口語:
寒風凜冽,冷意深入骨髓。(補語)
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定語)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形容程度極深,達到本質核心。”
引用頁:第1165頁(商務印書館,2016)
《漢語大詞典》
釋義:“喻事物或情感深刻至極,難以消除。”
參見:卷5,第102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古代典籍例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
“深入骨髓”以生理的“骨髓”為喻體,構建了漢語中表達極緻深度的經典意象,其語義從醫學診斷延伸至情感與狀态描寫,在古今語言中均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深入骨髓”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ēn rù gǔ su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形容某種情感、感受或影響達到極深極重的程度,常帶有難以消除或刻骨銘心的意味。例如仇恨、感激等情感,或傷痛等生理感受。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愛友北山羊秉穗補刖差除成誦穿擔詞掖打草谷搭界地震學斷亡讀赗二哥二文煩文告奉寡劣歸卧沽譽釣名號愬紅蓮幕花崗岩頭腦渾括家祭驕能齎貸解分嫉憤經事經紙隽人鞠院看養夔龍紋廉芒靈狷玲玲壟田妙趣橫生密植弄鬼弄神千裡饋糧,士有饑色憩泊拳偻榷場羣萌壬奇人人榮古陋今軟步羶根搧箱折短聖私説開絲絮唯理論文約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