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中行駛的船。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杯度》:“﹝ 杯度 ﹞至 孟津河 ,浮木杯於水,憑之度 河 ,無假風棹,輕疾如飛。” 唐 元稹 《泛江玩月十二韻》:“飲荒情爛熳,風棹樂峥摐。”
風棹(fēng zhà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指自然氣流,引申為「乘風而行」的動态,如《說文解字》:「風,八風也……從蟲凡聲」,強調其流動特性。
原指船槳,《玉篇》釋為:「棹,楫也」,後衍生為「劃船」動作,如《後漢書》「乘舲舟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中「榜」即同「棹」。
指借風力劃槳駛舟,如《文選·顔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春江壯風濤,蘭野茂稊英」李善注引「風棹」喻舟行迅疾。
唐宋詩詞中多象征漂泊旅程,如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風棹扣峥嵘,荒陬繞壕塹」,以「風棹」代指孤舟。
載梁簡文帝詩:「風棹出吳洲,登艎似水樓」,此處「風棹」直指舟船。
皇甫冉《登玄元廟》雲:「風棹轉晨霧,雲帆挂早暾」,喻破曉疾行之舟。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核心仍圍繞「舟行乘風」的意象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
“風棹”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風中行駛的船,強調船在風力作用下的航行狀态。其中“棹”本意為船槳,引申為船或劃船動作。
該詞多用于古詩文,帶有詩意化的意境,常見于描寫自然風光或隱逸生活的場景。例如張先詞作中“風棹采菱還”,借“風棹”展現江南水鄉的閑適畫面。
“風棹”是古典文學中富有畫面感的詞彙,需結合詩文背景理解其意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賞析古詩文時需注意其特定含義。
柏槚飽膈兵革并毂蔽膝滄浪老人擦損城聚澄映刺心蹙竦彈子窩蠹蟫颿樯分餐糞丸圭瓒貴種哈密橫行賀序後身壞醋畫龍不成反為狗滑脫會話豁落僵李代桃交遘椒花雨甲絲藉端誡約狷介之士困頓濫行盧溝橋事變漫波茫無邊際媒互人靡盬明火陪寮榷官戎裝肉簡牌塞思黑三犯神子時交詩刻锼刻泰山磐石騰跞鶗鴃投錢外水微繳息脈鋅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