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比喻刻意修飾文詞。《宋史·歐陽修傳》:“ 宋 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乃 五季 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
以下是關于“锼刻”一詞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锼刻”(拼音:sōu kè)指雕刻,特指用工具镂刻或雕琢物體表面。其引申義為對文辭的刻意修飾,強調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雕琢行為。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史·歐陽修傳》,原文提到北宋初期的文風問題:“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乃五季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此處批評當時文人追求骈偶對仗、過度雕琢文辭的風氣。
引申用法
在文學批評中,“锼刻”常含貶義,形容文風浮華、缺乏自然真摯的表達,類似于“堆砌辭藻”或“形式主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風演變或具體工藝,可參考《宋史》原文或傳統手工藝文獻。
《锼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刀或其他工具在物體表面刻上紋飾或字句。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钅”和“刂”兩個部首,共由16畫組成。
《锼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刻印藝術。早在東漢時期,人們就開始運用刻刀在物體上刻上各種紋飾和文字。這種技藝後來發展成為藝術門類,廣泛應用在印章、木刻、石刻等領域。
在繁體字中,锼刻的寫法為「鎪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關于锼刻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在美觀上也稍有不同。锼刻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鎪刻」。
1. 他用锼刻技藝在木闆上刻出了一副精美的圖案。
2. 這塊石頭經過精細的锼刻,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锼刻的相關詞語包括:刻字、雕刻、刻闆、刻印。
與锼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雕镂、刻畫、雕琢。
與锼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光滑、平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