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狷介之士的意思、狷介之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狷介之士的解釋

狷介:孤僻高傲,潔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狷介之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用于形容人的品格特質,其核心含義指潔身自好、性情耿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文化内涵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解析

  1. “狷”的本義

    指潔身自好、有所不為。《說文解字》釋“狷”為“褊急也”,後引申為拘謹自守、不妄取予。如《論語·子路》載孔子言:“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強調狷者守節不逾矩的品格。

    來源:《說文解字》《論語集釋》

  2. “介”的含義

    本指铠甲,引申為“耿直”“獨特”。《廣雅·釋诂三》注“介,獨也”,形容人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如《孟子·盡心上》稱“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即以“介”喻指堅守原則。

    來源:《廣雅疏證》《孟子正義》

  3. “狷介”的合成義

    二字結合後,形容人清高自持、剛直不阿,如《晉書·陶潛傳》載:“性狷介不群,任真自得”,指陶淵明不與世俗妥協的性情。

    來源:《漢語大詞典》《晉書》


二、典籍中的經典用例

  1. 《論語》中的定位

    孔子将“狷者”與“狂者”對舉,指出“狷者”雖不及“狂者”積極進取,但能堅守底線(“有所不為”),是儒家認可的次一等賢人。

    來源:《論語·子路》

  2. 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

    • 陶淵明:辭官歸隱,“不為五鬥米折腰”(《宋書·隱逸傳》),被視為狷介之士的典範。
    • 包拯:北宋名臣,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宋史》稱其“性峭直,惡吏苛刻”。

      來源:《宋書》《宋史·包拯傳》


三、文化内涵與精神特質

狷介之士的核心精神體現在:


四、與現代語境的關聯

當代語境中,“狷介”一詞仍用于褒揚堅守原則、抵制功利主義的人格,如學者拒絕學術造假、公職人員抵制腐敗等行為,均體現狷介精神的價值延續。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狷介”的釋義:“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結語

“狷介之士”承載了中國文化中對高潔人格的推崇,其精神内核跨越時代,成為士人風骨的象征。從孔子的倫理分類到隱逸文人的實踐,再到當代的道德堅守,這一概念始終強調個體在紛雜世界中維護尊嚴與原則的力量。

網絡擴展解釋

「狷介之士」是一個形容人性格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狷介之士」指孤僻高傲、潔身自好,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其核心特質是堅守原則,甯可獨善其身也不妥協。拆分來看:

2.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晉書·向秀傳》:“以為巢許狷介之士,未達堯心,豈足多慕。”,而部分文獻(如《論語·述而》)提到孔子對“狷者”和“介者”的區分,成為該詞的文化淵源。

3.性格特征

這類人常表現為:

4.用法與示例

5.近反義詞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解析,可參考《晉書》《人物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辦事員匾蒲濱洲鐵路婢膝奴顔財署讒惑黜周王魯存續洞疑法喜食飛禽走獸憤悱傅近感興趣稿乾高趣關中平原鬼燐菰蘆孤邁過藍行藏用舍泓涵後竅黃花黃雀環胡搧簡授見義敢為浄碧扐掯懞漢默吟拿大内顧之憂暖調搒械強聒不舍淺利岐路曲牌人格化桑乾上之回陝西燒鴨事本詩癫失鄉石虛中侍應生叔服撕搏搨畫五山險拔詳華小腸氣西國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