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無止息。指辛勤于王事。《詩·唐風·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盬者,息也……《爾雅》曰:‘栖、遲、憩、休、苦,息也。’苦讀與靡盬之‘盬’同。” 唐 白居易 《安南告捷軍将黃士傪授銀青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制》:“戎首來降,陪臣告捷;服勤靡盬,将命無違。” 明 張居正 《壽漢涯李翁七十序》:“諫議官瑣闥,為耳目之司,非可一日闕者,獨念翁老欲歸,而天子遂許之,使諫議無靡盬之歎,翁得以介眉壽之福。”
(2).借指王事,公事。《後漢書·劉陶傳》:“竊見比年以來,良苗盡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
“靡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語境與用法
多出現于古代文獻,如《詩經·小雅·四牡》中“王事靡盬,不遑啟處”,體現對公務繁重的感歎。需注意其現代使用極少,常見于文言解析或曆史文本研究。
關聯詞彙
與“靡盬”相關的成語包括“靡靡之音”“所向披靡”等,但語義關聯較弱,主要共享“靡”字表“無、不”的含義。
提示:因該詞屬生僻古語,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與網絡釋義,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詩經》注本。
《靡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可以拆分成“靡”和“盬”兩個字。“靡”部分是由“青”和“未”組成,意思是美好、不受束縛。“盬”部分表示土壤中的鹽分。因此,“靡盬”一詞的意思是指沒有鹽分的土地,也可以引申為沒有生機、貧瘠的狀态。
關于《靡盬》這個詞的筆畫和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其中,“靡”部分的部首是“革”,它表示與革新、改變有關的意思;而“盬”的部首是“皿”,表示與水或液體有關的意思。
《靡盬》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最早見于《莊子·非攻篇》:“不慎于行政,不序于吏職,靡所庚甲,汩(即胐)不田庶,流寓無所可止,靡有家室。”這裡使用的是繁體字“靡”,與現代簡體字形式一緻。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靡盬”。
古時候,“靡盬”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呈現出更多的變體。例如,明代鐘繇的《說文解字》中将“靡”寫作“靣”,将“盬”寫作“囷”。
以下是一些使用《靡盬》的例句:
1. 這片土地太貧瘠了,完全是一片靡盬。
2. 面對靡盬的生活狀況,我們需要堅持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
3. 這本書給人一種靡盬的感覺,缺乏思想的創新。
組詞:靡夜(意為徹夜不眠)、靡然(形容頹廢無力)、盬度(指濃鹽水的鹽度)。
近義詞:貧瘠、荒蕪、死寂。
反義詞:富饒、肥沃、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