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膝的意思、蔽膝的詳細解釋
蔽膝的解釋
圍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漢書·王莽傳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 莽 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前蜀 毛文錫 《甘州遍》詞之一:“花蔽膝,玉銜頭。尋芳逐勝勸宴,絲竹不曾休。” 清 褚人穫 《堅瓠馀集·華山畿君》:“女聞之,感嘅不勝,因脫蔽膝,令母持歸。”
詞語分解
- 蔽的解釋 蔽 ì 遮,擋:蔽野。遮蔽。掩蔽。 隱藏:蔽匿。隱蔽。 欺騙,隱瞞:蒙蔽。蔽美揚惡。 概括:一言以蔽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膝的解釋 膝 ī 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膝蓋骨(亦稱“髌骨”)。護膝。屈膝。膝眼。膝下(子女幼時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後用作對父母的敬辭)。奴顔卑膝。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蔽膝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實用與禮制的雙重功能。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用途
蔽膝(音bì xī)是圍于衣服前身的護膝大巾,最初用于遮蔽大腿至膝蓋部位。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遮羞物遺制,後演變為禮儀服飾的一部分。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
等級象征
先秦時期,蔽膝與佩玉同為區分社會等級的标志。例如《詩經》多次提到“赤芾”(紅色蔽膝),隻有大夫以上貴族方可佩戴。
-
材質差異
貴族蔽膝多用皮革或絲綢,飾以紋樣;平民則使用粗布。如《漢書》記載王莽之妻穿“布蔽膝”被誤認為奴仆,反映材質與身份的直接關聯。
-
禮儀功能
在祭祀等正式場合,蔽膝被稱為“韨”(祭服專用名),而日常服飾則稱“韠”,二者形制相同但使用場景有别。
三、文獻記載
- 《詩經·曹風·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描述諸侯儀仗隊的紅色蔽膝陣列。
- 《漢書·王莽傳》通過蔽膝材質記載,側面反映漢代服飾等級制度。
四、别稱與演變
江淮地區稱“祎”,關東稱“蔽膝”,亦有“铧”“韨”等别名。隨着時代發展,蔽膝逐漸從實用護具轉化為象征性裝飾,清代後退出日常服飾體系。
以上内容綜合《漢書》《詩經》等典籍及服飾研究,如需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4、5、10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蔽膝》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遮擋膝蓋的東西。它的部首是「⺍」和「⺼」,分别是「辶(走之辶)」部和「肉」部。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書寫時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筆畫順序進行書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習俗,人們在古時候會使用蔽膝這種遮擋物來保護膝蓋,防止受到外界傷害。所以蔽膝這個詞彙也就衍生出來了。
在繁體字中,「蔽膝」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在繁體字書寫中,可能會更加注重每個筆畫的曲線與力度。
古代漢字書寫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蔽膝這個詞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能稍有差異。但是整體來說,其字形和現代漢字寫法是相似的。
以下是關于《蔽膝》的一些例句:
1. 她穿着長裙,蔽膝以示端莊。
2. 老奶奶用布料做了個蔽膝,帶着去了公園。
3. 他在寒冷的冬日裡很聰明地使用蔽膝來避免膝蓋受到嚴寒的侵襲。
在組詞方面,《蔽膝》可以與一些形容詞或名詞搭配使用,如蔽膝衣、蔽膝褲等,用來形容能夠遮擋膝蓋的衣物。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保護」、「遮擋」(遮膝)等詞彙。而與蔽膝的意義相反的詞可能沒有一個特定的詞彙與之對應,可以使用「露膝」表達膝蓋暴露的意思。
總之,《蔽膝》是一個描述遮擋膝蓋的詞彙,來源于古代的習俗。它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似,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可以與形容詞或名詞搭配使用,近義詞可以是「保護」、「遮擋」,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