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穿結甲葉之繩。 唐 李賀 《摩多樓子》詩:“天白水如練,甲絲雙串斷。行行莫苦辛,城月猶殘半。”
“甲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甲絲(拼音:jiǎ sī)指古代铠甲中用于穿結甲葉的繩索,即将金屬或皮革制成的甲片串聯固定的絲線或繩帶。這種結構在傳統铠甲中起到連接和加固的作用。
唐代詩人李賀在《摩多樓子》中曾寫道:“天白水如練,甲絲雙串斷。” 此句通過“甲絲”的斷裂暗喻征戰艱辛,體現了該詞在古代詩詞中的意象化運用。
“甲絲”本義為铠甲的連接繩,屬冷兵器時代的專有名詞,後因語言演變出現少量引申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高權威性辭書。
甲絲,音jiǎ sī,是一個漢字詞語。該詞的定義和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如下:
甲絲是指蠶蛹吐絲結繭後,用其尾部固定在紙、木等上所留下的絲線。
甲絲的拆分部首是糸(mì) ,總共有5個筆畫。
甲絲一詞的來源于漢語中對于蠶絲的稱呼,甲字原為象形字,表示螃蟹殼的外形,後來引申為防護物品。而絲則是指蠶絲。
《甲絲》一詞的繁體字為「甲絲」。
在古時候,甲絲的字形稍有不同。甲字的上面是一條橫線,下面是三個豎線,代表蟹殼的形狀。而絲字則是由兩個白色的線組成,代表了蠶絲的質感。
1. 村民們利用蠶絲産業,紡織了美麗的甲絲制品。
2. 蠶蛹用甲絲将自己裹住,形成了堅固的繭。
甲絲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甲絲結、甲絲線等。
甲絲的近義詞有繭絲。
甲絲的反義詞是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