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倭的意思、東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倭的解釋

古代稱 日本 。《晉書·宣帝紀》:“ 正始 元年春正月, 東倭 重譯納貢。” 唐 賈邕 《送蕭穎士赴東府得路字》詩序:“頃 東倭 之人,踰海來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倭是中國古代對日本列島及其東部沿海區域的舊稱,屬于曆史地理名詞。該詞由“東”表方位、“倭”指代族群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其中“倭”即指日本列島居民。至唐代,《舊唐書·東夷傳》明确将“倭”與“日本”并稱,稱“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體現官方文書中對日本的稱謂演變。

現代漢語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将“東倭”釋義為“古代對日本或其東部地區的稱呼”,其詞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中“倭,順貌”的本義,引申為對東方順服部族的代稱。該詞在明清文獻中仍偶有使用,如《明史·外國傳》載“東倭屢犯海疆”,但當代已逐漸被“日本”取代,僅保留于曆史研究及古籍注釋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東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呼,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東倭”由“東”(指東方)和“倭”(古代對日本的稱謂)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東方的倭國”,即日本。該詞最早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例如《晉書·宣帝紀》記載“正始元年春正月,東倭重譯納貢”。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早期中性指代
    唐代以前,“東倭”多用于描述日本的地理方位或外交關系,如唐代賈邕詩序中提及“東倭之人,踰海來賓”,反映當時日本通過海路與中國交往。

  2. 明代倭寇語境下的貶義化
    明代因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東倭”逐漸與“倭寇”關聯,代指劫掠者。例如《明史》記載的抗倭事件中,戚繼光等将領抗擊的“東倭”即指日本海盜。


三、詞語演變與現代使用

隨着中日關系變化,近代以來“東倭”一詞已較少使用,現代漢語中更多以“日本”或“倭國”替代。其曆史語境下的貶義色彩也需注意,當代學術或正式場合一般避免使用該詞。


四、相關文獻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資料,可參考《晉書》《明史》及唐代文集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北面抱石不錯眼參訪蒼皇策贈城垛口扯勸大浪淘沙丹鼎吊嗓滴礫砥砺琢磨鬥餘鍛打二虢煩淫高溫貴驗還诏洪威花梗懷香回潮講壇社會主義磵路焦殺角先生傑觀謹默酒果九股索鹫嶺舊司絶聖棄智宼孽匡時濟世楛箘闌楯略識之無麗刹陸賈、郦生胪句民服暮鼓朝鐘炮格遷善塞違勸心删叙蛇添足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水尾殺淑訓蘇中郎萬象森羅為裘聞善誣祿錫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