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充有能力而受俸祿。《管子·揆度》:“自言能為司馬,不能為司馬者,殺其身以釁其鼓;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殺其身以釁其社;自言能為官,不能為官者,劓以為門父。故無敢姦能誣祿至於君者矣。”
“誣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通過虛假手段獲取官職或俸祿”。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誣祿”由“誣”和“祿”組成:
因此,“誣祿”可理解為通過虛假能力或欺騙手段獲取官職、俸祿的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揆度》,原文提到對“自稱有能力卻無法勝任職務者”的嚴懲措施,例如:
“自言能為官,不能為官者,劓以為門父。故無敢姦能誣祿至於君者矣。”
這表明古代社會對“冒充能力騙取俸祿”的行為采取極端懲罰,以維護官職的公正性。
“誣祿”的核心含義是通過虛假能力或欺騙手段獲取官職或俸祿,其出處與《管子》中的嚴苛制度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管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誣祿》一詞包含了兩個意思。首先,《誣祿》可以指責人拿着虛假的依據來中傷他人或毀壞他人的聲譽。另外,《誣祿》也可以指一個人的言行不真實或虛假,欺騙他人或獲得不義之財。
《誣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誣的部首是讠(讠為左邊的偏旁),祿的部首是示(示為上邊的偏旁)。
誣的筆畫數為7畫,祿的筆畫數為13畫。
《誣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文獻。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相如因為獻詩而得到劉邦的寵幸,但有人誣告相如欺騙劉邦。這個事件是《誣祿》一詞的由來。
《誣祿》的繁體字為「誣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誣祿》的古代寫法為「誣祿」。
1. 他用虛假的證據誣祿了我,導緻我喪失了工作機會。
2. 那個騙子利用他的謊言誣祿了許多善良的人。
1. 誣陷:指通過編造事實或誇大事實來陷害他人。
2. 誣告:指有意地提供虛假或不準确的信息來害人。
1. 诽謗:指故意捏造或散布對他人的不實言論,損害其名譽。
2. 中傷:指毫無根據地诋毀他人、侮辱他人以傷害其名譽。
褒獎:指出于真實的理由和事實對某人或某事物進行表揚和嘉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