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暮鼓晨鐘 ”。
“暮鼓朝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ù gǔ zhāo zhōng(或mù gǔ cháo zhōng,存在讀音差異),與“暮鼓晨鐘”同義,均比喻能使人警覺醒悟的言語或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來源:
原指佛教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鼓聲和鐘聲。寺廟早晨敲鐘、傍晚擊鼓,用于提醒僧人修行作息,也象征時光流轉與自律精神。
引申意義:
比喻具有警示、勸誡作用的言語或行為,能促人反省或覺悟。例如蘇轼《書雙竹湛師房》中“暮鼓朝鐘自擊撞”一句,即通過鐘鼓聲暗喻修行者的自律與參悟。
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暮鼓朝鐘》是一個成語,意指夜晚鐘聲和黃昏鼓聲。它常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黃昏或夜晚。
《暮鼓朝鐘》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分:暮(日)鼓(口)朝(曰)鐘(钅/金)。總共有14個筆畫。
《暮鼓朝鐘》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白日依山盡”一句的意思即暮鼓朝鐘,引申為時間飛逝。
《暮鼓朝鐘》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暮鼓朝鐘》。
在古代,漢字《暮鼓朝鐘》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無法直接查詢到該詞在古代的準确寫法,所以在此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
1. 時間過得太快了,轉眼間《暮鼓朝鐘》。
2. 面對逝去的好時光,我們隻能感歎《暮鼓朝鐘》。
組詞:暮色、朝陽、鐘聲。
近義詞:日月如梭。
反義詞:光陰似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