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ancient cruel torture] 同“炮烙”
見“ 炮烙 ”。
“炮格”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主要與商纣王統治時期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炮格(音páo gé)是商纣王為鎮壓反抗者設立的酷刑。其具體方法是将銅柱塗滿油脂,下方架設炭火加熱,迫使受刑者在滾燙的銅柱上行走,最終因無法站穩而墜入火中燒死。據《列女傳》記載,纣王寵妃妲己見到受刑者掙紮的場景會發笑,因此該刑罰也被稱為“炮格之刑”。
炮格作為暴政象征,反映了商纣王統治的殘暴,也成為後世批判暴君的重要例證。例如,周文王曾以廢除炮格刑法作為争取民心的策略。
炮格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酷刑,通過高溫銅柱折磨受刑者,其名稱和施行細節在曆史傳播中産生演變,但核心均指向統治者的殘暴。需注意,“炮格”與“炮烙”實為同一刑罰的不同表述。
《炮格》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炮火交擊的地方,也可以指戰場。這個詞在軍事領域中使用較多。
《炮格》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合(hé),它們分别位于詞語的左右兩側。這個詞總共有11畫。
《炮格》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最初是指用來放置火炮的一種特定的位置或結構。後來,隨着軍事戰争的發展,這個詞開始被用于指代戰場上火炮相互交火的地方。
《炮格》的繁體字為「炮格」,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代使用篆書字形的《炮格》是「炮格」。
1. 在這片炮格上,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擊戰。
2. 士兵們冒着生命危險沖向敵方的炮格。
組詞:炮火、戰場、炮擊、炮戰、炮轟
對于《炮格》這個詞,沒有明顯的近義詞。
《炮格》的反義詞可能是安甯、和平或和諧等與戰争相對立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