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朔 、 司馬相如 、 嚴助 、 徐樂 的并稱。四人均以文才見重于 漢武帝 ,因而得任較高的官職。後因以指受到重用的文人才士。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 東 馬 嚴 徐 已奮飛, 枚臯 即召窮且忍。” 清 朱彜尊 《題汪檢讨<乘風破浪圖>》詩:“ 汪君 才地何峥嶸,直與 東 馬 嚴 徐 并。”
"東馬嚴徐"是中國古代對四位著名文人的合稱,具體指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司馬相如、嚴助、徐樂。這一稱謂源自《漢書》,用以贊譽四人才學出衆、文采斐然,常被帝王或權貴招攬為文學侍從之臣。以下是詳細解析:
東:指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
漢武帝時辭賦家,以诙諧機智、善谏著稱,代表作《答客難》。班固在《漢書·東方朔傳》稱其"滑稽之雄",善用寓言諷喻時政。
馬:指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
漢賦代表作家,《子虛賦》《上林賦》開創鋪張揚厲的賦體風格,《漢書·司馬相如傳》評其賦作"侈麗闳衍",對後世影響深遠。
嚴:指嚴助(?-前122年)
漢武帝時期中大夫,善對策論政,《漢書》載其因"文辭辯敏"受武帝賞識,曾參與平定閩越之亂,後因黨争被殺。
徐:指徐樂(生卒年不詳)
西漢文學家,以《上武帝書》聞名,提出"土崩瓦解"論分析秦亡教訓,《漢書·徐樂傳》稱其與嚴助、東方朔等"并在左右"。
班固《漢書·公孫弘蔔式兒寬傳》記載: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東馬嚴徐之徒朝奏而暮召,何哉?"
意指漢武帝廣納賢才,四人因文才敏捷而受重用。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樂府、廣招文學之士。四人作為宮廷文人代表,以辭賦、策論參與政治,體現漢代"文章與政通"的文化特征。
合稱代表漢代宮廷文學的最高成就,尤其司馬相如的賦體開創了"勸百諷一"的典範。
反映文人依附權貴的生存狀态,如東方朔《答客難》自嘲"避世金馬門",揭示才士的依附性與獨立性矛盾。
唐代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化用:"當時待诏承明裡,皆道揚雄才可觀。東馬嚴徐已奮飛,枚臯還召上林扉",延續其"才子侍臣"意象。
"東馬嚴徐"詞條釋義:"指漢東方朔、司馬相如、嚴助、徐樂。四人均以文才見重于武帝。"
第一卷第三章論及司馬相如賦體革新與宮廷文人群體關系。
"東馬嚴徐"作為漢代文學侍從的代表性合稱,承載了三個核心意義:
①人才荟萃:标志武帝時期文化鼎盛的象征;
②文體典範:反映漢賦由騷體向散體大賦的轉型;
③政治依附:揭示古代文人與皇權關系的複雜性。
現多用于贊譽文人群體的才華卓絕,或借古喻今指代傑出文化團體。
“東馬嚴徐”是一個曆史人物并稱的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指東方朔、司馬相如、嚴助、徐樂四位漢代文人的合稱。他們均因文才出衆被漢武帝重用,擔任較高官職,後用來代指受帝王賞識的文人才士。
人物身份
文獻記載
唐代韓愈《贈崔立之評事》詩雲:“東馬嚴徐已奮飛,枚臯即召窮且忍”,清代朱彜尊亦有詩句引用此典。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做事有條不紊”,實為誤解。該詞核心含義與人物典故直接相關,并無引申的行為描述義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等漢代史籍。
白黑不分抱憤避禅碧雲霞長阪常雨吵嘴琛賮稱心快意重彈棰笞初祖盜葬大小謝鄧家銅山玷污放亡公信光澄官族過事龢暖恨相知晩畫命怳忽胡塵揮弄觳束矜急稽實具臣镴焊拉飒流風遺俗隴禽鸾枝花納罕衲葉旁紐蒲戲牽扯契苾羽氣墊砌階青鋪清灑青歲求旦柔煦上世杉鷄失效守潔刷鍊霜峰四弦曲銅打鐵鑄娓娓不倦未央宮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