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胡地的塵沙。 北周 庾信 《王昭君》詩:“朝辭 漢 闕去,夕見 胡 塵飛。” 明 梁辰魚 《拟出塞》曲:“有崎嶇北污胡塵,哀笳倚拍,家山何處。”
(2).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喻胡兵的兇焰。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後令》:“擁旄司部, 代 馬不敢南牧;推轂 樊鄧 ,胡塵罕嘗夕起。” 唐 白居易 《法曲》:“以亂幹和 天寳 末,明年胡塵犯宮闕。”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詞:“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明 屠隆 《綵毫記·訪道仙翁》:“萬戶傷心泣野燐,衣冠無處避胡塵。”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用 夏 變夷,斬邪留正,誓掃胡塵。” 柳亞子 《題<張蒼水集>》詩:“北望中原涕淚多,胡塵慘淡 漢 山河。”
“胡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象的詞彙,通常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胡地的塵沙
指中國北方或西域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沙,常用來描繪邊塞地區的自然景象。例如:
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
引申為北方少數民族軍隊入侵的象征,常代指外族侵略的威脅或戰亂。例如:
“胡塵”既是自然景觀的寫實,也是民族沖突的隱喻,多見于古代詩文,承載着地理、曆史與情感的多重意蘊。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查字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胡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多個含義,其中最常見的意思是指戰争、動亂等引起的塵土、灰塵。它也可以指戰争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胡塵》的拆分部首是「月」和「屍」。
它的筆畫數為8,月部的筆畫數為4,屍部的筆畫數為4。
《胡塵》最早的來源可追溯到《詩經·王風·小山》:“小山胡雉,胡雉且畏。”這裡的“胡雉”指的是無主的野雞,意味着胡亂雄健的形象。
《胡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胡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胡塵」可以拆分成「胡」和「塵」兩個單獨的字。其中,「胡」是指北方遊牧民族,「塵」表示塵土、灰塵。
1. 那場戰争給這個城市帶來了無盡的胡塵。
2. 戰亂過後,胡塵落定,人們重新開始了重建家園的工作。
胡漢三(指雜亂無章的東西)
胡思亂想(指思維混亂、沒有條理)
胡言亂語(指說話毫無道理)
塵埃、灰塵、塵土、土塵
清新、潔淨、明亮、清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