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憤的意思、抱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憤的解釋

亦作“ 抱忿 ”。心懷憂憤或憤怒。 唐 皮日休 《悼賈文》:“當抱憤于渺藩兮,曾無足以少休。” 華亭過客 《<廿載繁華夢>序》:“每拔劍以唾壺,因人抱忿;或廢書而隕涕,為古擔憂。” 曹亞伯 《武昌起義》:“因未得萬全之策,緻暫緩撻伐之師,而兵心抱憤,躍躍欲試,勢又不能復緩時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憤"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語義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法看,"抱"表示心懷、懷藏,《說文解字》釋為"懷也";"憤"本義指郁結于心,《論語·述而》注疏雲"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二者組合後,詞義可歸納為:心懷激憤不平之氣,特指因遭遇不公或理想受阻而産生的強烈負面情緒。

在具體語義指向上,該詞具有三重内涵:其一強調情緒的内在性,如《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袁紹傳》"志士抱憤",突顯情感積郁狀态;其二暗含抗争意識,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抱憤于中"即暗喻批判精神;其三帶有悲劇性色彩,多用于文人抒懷,如陸遊詩作中"抱憤欲誰語"的孤獨意象。

從詞性演變看,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相較于近義詞"憤懑"側重生理反應,"抱憤"更強調主觀意識的持續狀态;與"怨恨"相比,其情感烈度更高且帶有公共性特征。這種語義差異使該詞在表達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意識時具有獨特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

“抱憤”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内心懷有強烈的憤懑或不滿,通常因遭遇不公、冤屈或委屈而難以釋懷。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社會不公、個人冤屈或曆史事件引發的情緒,如:

  1. 文學作品中表達人物壓抑的憤怒(例:唐·皮日休《悼賈文》“當抱憤于渺藩兮”);
  2. 曆史事件中群體情緒的概括(例:武昌起義前士兵“兵心抱憤,躍躍欲試”)。

四、近義與關聯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查字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變例鼻翼薄物細故不知利害不值一駁彩翠吃釘子蟲魚篆翠蛟伐性刀桴鼓相應浮窳縛紮幹戈載戢感謝狗彘絓法觀瞧官生骨董羹禾稾回返講歡建省緘劄角膜荊钗快性斂揫連鴈立刀亂辭綠林輪頭賣壯丁妙古哪達紐子飄翥頩頰裒整青騾事青霜青戊鳅鱓人非物是石湖詩心史佐率真束流天幕同席托寄文的吳頭楚尾下酒物相羊消解羲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