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怳惚 ”。亦作“怳欻”。亦作“ 怳曶 ”。1.模糊,朦胧。語本《老子》:“道之為物,惟怳惟忽。”《淮南子·原道訓》:“遊微霧,騖怳忽。” 高誘 注:“怳忽,無之象也。” 清 錢謙益 《鼈虱》詩:“伏匿床笫間,夢囈伺怳曶。”
(2).謂知覺迷糊或神思不定。《文選·宋玉<神女賦>序》:“晡夕之後,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李善 注:“怳忽,不自覺知之意。”《北齊書·徐之才傳》:“ 武成 酒色過度,怳惚不恒。” 明 高攀龍 《讀書法示揭陽諸友》:“初間必是怳惚飄蕩,坐亦不定,須要勉強坐定,令浮氣稍甯,隻收斂此心向腔子裡來。”
(3).形容變化疾速。《文選·鮑照<升天行>》:“翩翻類迴掌,怳惚似朝榮。” 呂延濟 注:“翩翻、怳惚,謂須臾間也。” 唐 韓愈 《獻山南鄭相公樊員外》詩:“茫漫筆墨間,指畫變怳歘。”
“怳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事物模糊、朦胧的狀态,源于《老子》中“道之為物,惟恍惟忽”的哲學表述。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對“道”這類抽象存在的感知,強調不可捉摸、似有若無的特性。
表示知覺迷糊或神思不定,如《淮南子·原道訓》中“遊微霧,騖怳忽”即形容心神恍惚的狀态。此義項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的精神遊離或意識不清。
形容變化迅速、難以把握,例如清代錢謙益《鼈虱》詩“夢囈伺怳曶”一句,以“怳忽”暗喻世事無常、轉瞬即逝的特性。
該詞存在多種異體寫法,如“怳惚”“怳歘”“怳曶”等,詞義相近但側重不同語境。例如“怳欻”更偏向瞬息萬變的動态,而“怳曶”多用于描述時間或意識的短暫性。
在詩歌中,“怳忽”常被用來營造意境,如“浮生怳忽若真夢”即通過其朦胧性表達人生虛幻的哲思。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作為文言詞彙出現在典籍或文學研究領域。
怳忽(huǎn hū)是一個含有兩個部首和十二個筆畫的漢字。它由“心”和“匈”這兩個部首組成,通常用來形容人因為突如其來的事情而短暫地失去了思考能力,心神不甯或者一時糊塗的狀态。
怳忽的左邊部首是“心”(xīn),右邊部首是“匈”(xiōng)。它一共有十二個筆畫,其中“心”部為四畫,“匈”部為八畫。
怳忽起源于《說文解字》。它的繁體字為“恍惚”。
在古代,怳忽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的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仍然保持相同。古代漢字的字形演變多種多樣,因此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通過研究古籍和碑刻才能得到确切的信息。
他在聽到壞消息後怳忽了一下,然後馬上恢複了鎮靜。
怳然、忽然、忽覺、忽略、忽視。
急躁、糊塗、疏忽。
專注、警覺、細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