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洞徹的意思、洞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洞徹的解釋

[understand thoroughly;have a clear knowledge of;know clearly] 徹底地理解

詳細解釋

亦作“ 洞澈 ”。1.透明,清澈。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贻京邑遊好》詩:“洞徹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唐 歐陽詹 《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良工磨拭成貫珠,泓澄洞澈看如無。”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論悟一》:“一日師令往某處,正雪中,既寒且饑,因結屨忽有悟,則見天地萬物,洪纖曲直,如清浄琉璃,無不洞徹。”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 海澄公 家有一三足蟾,可為扇墜,視之如精金鎔液,洞澈空明,為希有之寶。”

(2).十分明亮。《漢武故事》:“扇屏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徹,以白珠為簾,玳瑁押之。” 宋 蘇轼 《佛心鑒偈》:“ 軾 第三子 過 蓄烏銅鑑,圜徑數寸,光明洞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道士展其袖…… 尚 窺之,中大如屋。伏身入,則光明洞徹,寬若廳堂。”

(3).虛空貌;通敞貌。 三國 魏 阮籍 《首陽山賦》:“下崎嶇而無薄兮,上洞徹而無依。” 宋 葉適 《林正仲墓志銘》:“ 元章 新造廣宅,東望海,西挹 三港 諸山,曲樓重坐,門牖洞徹。” 明 李東陽 《楚觀樓記》:“蓋耳目之所在,必虛空洞徹,四達不蔽而後能發。”

(4).通曉,透徹了解。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理洞徹於俗聽,物驚恠於世心。”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一本第三出:“﹝ 玄奘 ﹞十五歲無經不通,本宗性命,了然洞徹。” 清 曾國藩 《複劉霞仙中丞書》:“研究<三禮>,洞澈先王經世宰物之本,達於義理之原。” 趙自 《第二雙眼睛》:“他的确有了一雙能夠洞澈黑暗的海底秘密的眼睛。”

(5).通達。《漢武帝内傳》:“﹝ 武帝 ﹞至三歲, 景帝 抱於膝上撫念之,知其心藏洞徹。”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詩:“ 韋生 富春秋,洞澈有清識。”

(6).形容為人光明磊落。 宋 司馬光 《河上督役懷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時器之鞫獄滄州》詩:“ 公明 抱全德,洞澈無緇磷。” 宋 曾鞏 《祭歐陽少師文》:“維公平生,愷悌忠實,内外洞徹,初終若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洞徹(dòng ch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對事物本質或内在道理有深刻、透徹的理解與洞察。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透徹理解

    指對事理、現象或本質的深入把握,達到清晰明了的境界。

    例:洞徹事理|洞徹人心。

  2. 穿透性洞察

    “洞”本義為穿透,“徹”意為貫通,組合強調思維或目光的深邃穿透力。

    例:他的分析洞徹本質,令人信服。


二、字源與構詞分析


三、引證與經典用例

  1. 古代文獻

    • 朱熹《近思錄》:“學者須是洞徹萬理,一以貫之。”
    • 《紅樓夢》第九十回:“寶玉洞徹其意,默然不語。”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學術、哲學或領導力語境,強調深度認知(如“洞徹規律”“洞徹全局”)。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點 示例
洞徹 深刻且全面的理解 洞徹社會矛盾
洞察 敏銳發現隱藏信息 洞察商機
透徹 清晰詳盡(多指解釋) 分析透徹
明晰 清楚明白(側重結果) 思路明晰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2. 漢典. 洞徹[EB/OL]. https://www.zdic.net/hans/洞徹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洞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層面的含義:

1.基本釋義

指透徹地理解或通曉事物規律,強調對事理、現象的深刻洞察。例如:“洞徹事理”指對事物的本質有清晰認知。該詞在古漢語中也常被用于形容人思維敏銳,如唐代杜甫詩句“洞徹有清識”。

2.引申含義

3.應用舉例

4.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透徹”“通曉”,反義詞如“懵懂”“含糊”。其核心在于通過“洞”(深入)與“徹”(徹底)表達全面認知。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或(古詩文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哀歎白甚麼八舍辯章别産碧荷不名尺寸之功戴目亶聰丹直等好德庸地瀝青笃亮法界性鋒鍉貢布耇耋駭疑鶴形壞衣剪覆交杯酒交譽開嗣可而肯不肯爛黃虀離袂流議録貼漫天掩地滿珠沒淘剩渺不足道抹灰層木城年誼世好剽勇清賢棄失球路帶凄秀曲議日旂痁鬼沈荒審諟事事授人口實遡風态詐陶唐歌屠維慰譬聞風遠遁渦口邪馬台國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