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界性的意思、法界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界性的解釋

法性。 宋 張商英 《護法6*論》:“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報着而不証得,于是稱法界性,説《華嚴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法界性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法界性是佛教哲學,尤其是華嚴宗的核心概念,指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的真實本性或終極實在。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一、字義解析

  1. 法(Dharma)

    泛指一切事物、現象、存在,包含物質、精神、規律等。

  2. 界(Dhātu)

    有“領域”“種類”“本源”之意,此處強調萬物共同的本質基礎。

  3. 性(Svabhāva)

    指事物内在不變的真實本性、本體。

    “法界性”即一切存在共通的、不變的終極實相。

二、佛學定義

法界性具有三重核心内涵:

  1. 真如本體

    萬物皆以“真如”(絕對真理)為體性,超越生滅、增減。《大乘起信論》雲:“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2. 緣起無礙

    一切現象依因緣生起,相互依存且無本質對立,如帝釋天之網,珠光互映無礙。

  3. 事事無礙

    華嚴宗主張現象界本身即是法界性的顯現,個體事物相互含攝,圓融統一。《華嚴經》稱:“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三、哲學意蘊

法界性揭示了佛教對實相的認知:

權威參考: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法界”條(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十地品”)
  3. 釋印順《華嚴宗思想體系》(中華書局,201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法界性”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本質定義
    法界性即“法性”,指一切現象的本質屬性。根據《華嚴經》記載:“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明法界性既是萬法的真實本性,又與心性密切相關。

  2. 特性與表現

    • 超越性:超越具體法律或世俗規則的局限,指向終極真理;
    • 普遍性:一切衆生(包括有情、無情)皆具此法性,如宋代張商英所言“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 整體性:法界性不可分割,需從整體法界(即心界)的層面理解。
  3. 經典依據
    主要見于《華嚴經》《圓覺經》等典籍,其中《華嚴經》以“法界緣起”理論為核心,強調法界性作為宇宙萬法統一本體的地位。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華嚴經》原文或佛教哲學研究著作。部分解釋差異可能源于不同宗派視角,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礙挽暗襲傲蕩保官寶阙蔔右草蓐懲一警百齒禮彈黜等因奉此帝母敦貞惡書妨尅風火性腹餒剛勁隔日官印酤買谷牙孩乳宏谟黃房鲛室介壽進退榮辱窘逼樛盤角力龛敵苦力拉人龍脣馬法民居南涼南征北讨怒湧潘鬓遷法七瘡八孔親朋卭蒟栖遊三不朽身體力行授業殊隔訟夫韬力填死往烈卧牀香江鮮薧消變嘯亂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