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令人畏懼。《書·大禹谟》:“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孔穎達 疏:“言君可畏者豈非民乎?”《左傳·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 晉 杜預 注:“夏日可畏。”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孫文定》:“目睢盱可畏。”
(2).令人敬畏。《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仙樂隱隱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後送,一道光明可畏。” 宋 曾鞏 《王無咎字序》:“ 補之 明經術,為古文辭,其材卓然可畏也。”
“可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令人畏懼
指人或事物具有威懾力,使人感到害怕或不可輕視。例如《書經·大禹谟》中提到“可畏非民”,孔安國注解為“民叛之,故可畏”。韓愈在《寄三學士》中描述“颶起最可畏”,也強調自然力量的可怕。
令人敬畏
側重因能力、品德等超群而使人敬重。如《論語·子罕》中的“後生可畏”,指年輕人潛力巨大,值得欽佩。宋代曾鞏評價他人“材卓然可畏”,亦屬此類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可畏(kě wèi),意為令人敬畏或可怕。它由“可”和“畏”兩個字組成。
“可”的部首是“口”,它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但在《說文解字》中被歸為“土”部,表示鄉村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5。
“畏”的部首是“田”,它表示與田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9。
“可畏”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來自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敬畏而給自己起的稱號。在繁體字中,可畏寫作“可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畏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可畏的“畏”字寫作“爲”,在《康熙字典》中寫作“尾”。
以下是一些關于可畏的例句:
1. 這個山谷的美景真是可畏。
2. 這位武功高強的武俠真是可畏。
3. 面對巨大的挑戰,他表現出可畏的勇氣。
與“可畏”相關的組詞有:畏懼、可怖、可敬。
近義詞包括:可怖、可畏、可敬。
反義詞:可愛、可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