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可畏的意思、可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可畏的解釋

(1).令人畏懼。《書·大禹谟》:“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孔穎達 疏:“言君可畏者豈非民乎?”《左傳·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 晉 杜預 注:“夏日可畏。”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孫文定》:“目睢盱可畏。”

(2).令人敬畏。《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仙樂隱隱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後送,一道光明可畏。” 宋 曾鞏 《王無咎字序》:“ 補之 明經術,為古文辭,其材卓然可畏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可畏”的漢語詞典釋義

“可畏”是一個形容詞性短語,由“可”(表示“值得、能夠”)和“畏”(本義為“害怕、敬畏”)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值得敬畏或令人畏懼”,具體釋義如下:

  1. 令人敬畏

    指因強大、莊嚴或崇高而使人産生敬重與畏懼交織的情感。

    例:《論語·子罕》中“後生可畏”指年輕人潛力巨大,值得敬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43頁“可畏”詞條。

  2. 使人畏懼

    強調事物具有威懾力或危險性,引發恐懼心理。

    例:“人言可畏”形容輿論壓力令人懼怕。

    來源:《辭海》(第七版)第2145頁“畏”字釋義引申項。

  3. 古漢語中的引申義

    在先秦文獻中,“畏”常通“威”,故“可畏”亦隱含“威嚴、莊重”之義。

    例:《詩經·鄭風·将仲子》中“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反映輿論之威。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第987頁“畏”字考釋。


字源與結構分析

權威引用

“可畏”的現代用法多保留雙重性:既含敬意(如“後生可畏”),亦含戒懼(如“夏日可畏”)。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4972頁

核心總結

“可畏”的本質是描述事物因強大、威嚴或潛在危險而引發敬畏或恐懼的心理反應,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傾向(敬重或懼怕)。

網絡擴展解釋

“可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令人畏懼
    指人或事物具有威懾力,使人感到害怕或不可輕視。例如《書經·大禹谟》中提到“可畏非民”,孔安國注解為“民叛之,故可畏”。韓愈在《寄三學士》中描述“颶起最可畏”,也強調自然力量的可怕。

  2. 令人敬畏
    側重因能力、品德等超群而使人敬重。如《論語·子罕》中的“後生可畏”,指年輕人潛力巨大,值得欽佩。宋代曾鞏評價他人“材卓然可畏”,亦屬此類用法。


二、用法與語境


三、常見搭配與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嗳聲歎氣笆箔便章薄利多銷抽象川衡垂蔭湊四合六挫氣啖嘗當夜打哨地堡斷險方書富給拂意告行更點衮職害饑晃眼江濑檢玉濟美進城寄書鱗口服心服狂背曠樣浪井廊廟志老兄遴委緑豆芽美姐門不停賓棉袍暖寒會蟠螭趺披哆破天荒破陣子乾餱錢缗輕眉窮途末路诎志榮宴師道尊嚴探源苕溪棁杖王駕無章詳考閑清夏政攜解淅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