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ay; be locked a seesaw struggle] 比喻雙方來回往複
進行着極其猛烈的拉鋸戰
兩個人用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比喻雙方來回往複。 葉聖陶 《北上日記》:“街上行人極少,此地經拉鋸戰多次,損壞重矣。”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 靈山 地區從此不斷地進行着拉鋸式的争奪戰,今天敵人占領了 靈山 ,明天我軍又殲滅了敵人。”《體育報》1984.3.9:“在雙方相持、比分拉鋸的情況下,更應仔細觀察對方攻防戰術的運用及變化。”
“拉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本義和比喻義兩個層面理解:
指兩人用大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的動作。例如木工操作中,雙方各持鋸子兩端交替拉動以切割木材。
引申為雙方勢均力敵、反複争奪的僵持狀态,常見于以下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查看等來源。
《拉鋸》(lā jù)是一個用于比喻鬥争、争執或相互之間力量對抗的成語。它來源于古代以家庭為單位的競争性遊戲,兩人各握住一端的鋸子,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動,通過鬥智鬥勇的方式決定輸赢。因此,這個詞在後來引申為兩方相互鬥争、争奪優勢的比喻。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解釋,漢字"拉鋸"的部首是"扌"和"钅"。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钅"則是金屬的意思。這個字一共包含了16個筆畫。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在篆書和隸書中,"拉鋸"的寫法會略有變化。例如,篆書中的"拉"字是由兩個部首"扌"和"力"組成,表示用手施加力量。
《拉鋸》一詞在繁體字中是"拉鋸"。繁體字是台灣、香港等地區常用的漢字寫法。繁體字的"鋸"采用了較為傳統的金屬的部首"虍"表示,與簡體字的"钅"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拉鋸》的例句:
1. 這場競争是一場力量的拉鋸戰。
2. 老闆和員工之間的談判變成一場拉鋸戰。
3. 兩個政黨争奪選民的支持,形成一場激烈的拉鋸。
與"拉鋸"相關的組詞有:争鋒相對、針鋒相對、攻守難解、旗鼓相當等。
近義詞有:鬥争、争鬥、競争、戰鬥等。
反義詞有:合作、協商、和諧、融洽等。
【别人正在浏覽】